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歐盟嚴苛的減排法案,已經快把所有歐洲車企逼瘋了。

2021年95g/km的新車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限值(等效油耗4。12L/100km),2030年新車二氧化碳排放較2021年降低55%,2035年實質性禁售任何裝有內燃機的新車……

一項又一項條款造成的結果,就是今年的慕尼黑車展,變成了歐洲車企們宣示決心的電動車展。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不管是主動轉型的成果展示,還是迫於無奈的趕鴨子上架,造電動車已經是歐洲車企生存下去的唯一路徑。

但問題在於,憑什麼相信燃油車時代都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發展的“歐洲基因”,在電動車這個全新品類上還能再包打天下?

你還別質疑,歐洲人真的就這麼食古不化。

偽電動,零智慧?

讓一家年銷數百萬輛燃油車的車企,5-10年內全部要替換為電動車,這種並不符合市場規律、完全以少數人意志決定的規則,只會加速車企的內卷。

而在不得不背上強推電動車的包袱時,多數產品線很長的車企必須要選擇“油改電”,或者說得更好聽一些叫作“油電融合”——在車型開發初期,就要同時考慮內燃機/變速箱與電機/電池的佈置。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相比只造電動車的新勢力、新品牌們,“油電融合”平臺下的車型,很難做出與傳統燃油車明顯的區分度。而對於把電動車視為新品類產品的市場而言,這種車型的競爭力會大幅衰減。

不管是賓士的EQ系列,還是寶馬的i系列,都隱藏著難以言喻的糾結。

賓士EQ系列中,EQA、EQB、EQC都是典型的油改電車型。至於EQS和EQE,儘管出自純電動平臺,但是為了降風阻、提續航的怪異設計,無不透露出典型的歐洲工程師思維。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寶馬i系列同樣如此,出自純電動平臺的iX,造型並不被人看好。而其它的iX3、i4、iX5,還有那個沒辦法叫i3的3系純電動,都是油電融合的產物。至於這臺i迴圈概念車,造型怎樣姑且不談,就產品定義而言仍然是歐洲人最鍾情的樣子。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混亂無序的產品體系也好、挑戰審美的造型設計也罷,歐洲車企的產品經理與工程師們,還在進行著他們最擅長的“車輛工程”。他們的價值觀,並不支援讓電動車成為不同於燃油車的全新品類。但是純粹把發動機+變速箱換成電機+電池的電動車,在中國和北美,都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當現在的電動車已經進入到以智取勝的時代,歐洲車企在電子電氣架構、人機互動、人工智慧方面,都已經落後了。他們不會去做很激進的智慧駕駛功能,也沒有健全的智慧網聯生態,多數車企也搞不定OTA。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也許這些車型依然有很棒的行駛質感,歐洲車企在底盤工程領域仍然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不好意思,中國智慧電動車的主力消費者們真的已經不關心了。

主觀上的價值導向和客觀上的趕鴨子上架,都讓歐洲車企們難以做出與燃油車劃清界限的原生智慧電動車,

當歐洲車企無法再全球化

歐洲汽車文化濃郁,消費群體普遍比較守舊。在2021年買一臺車的評價標準,和1981年其實沒什麼本質區別。

所以,多數歐洲車企,都是典型的歐洲區域型車企,它們造出來的車子,放到歐洲市場之外不可能賣得出去。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而強如大眾、賓士、寶馬這樣的跨國歐洲車企,在燃油車時代的全球化,更多是依靠超強的品牌力,“強迫”當地消費者接受源自歐洲的準則。

但是,當電動車的核心能力開始轉移,當電動車的評價標準完全改變,當燃油車時代的差異性在電動車時代趨同,當燃油車的品牌效應無法複製到電動車上時,還在抱著歐洲工程師思維、財務官思維的歐洲車企們,要如何再去向全世界傳遞歐洲人的價值觀呢?

當歐洲車企們真的只是造了一臺用電驅動的汽車,其它與燃油車還保持高度一致時,更加開放的中美市場消費者,已經不再有所眷戀。

中國本身就沒有那麼深厚的汽車文化積澱,相反,我們的網際網路生態、智慧社會體驗,走在了全球最前列。相比從沃爾夫斯堡、斯圖加特、慕尼黑出來的電動車,我們顯然更喜歡從矽谷、長三角、珠三角出來的電動車。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歐洲車企還在用老思維造電動車,是因為歐洲消費者並沒有反感這樣的東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更好的東西。

如果來自中國與美國最新潮、最酷炫、最顛覆想象的電動車進入歐洲,這群古板的歐洲消費者會不心動嗎?他們難道不想要更智慧、更人性化的體驗?

特斯拉儘管在歐洲的交付一直不穩定,但是已經打破了歐洲車企對電動車市場的壟斷格局。而當更多來自中國車企且做工品質遠超特斯拉的電動車開始進軍歐洲市場,並且下定決心進行全球化的耕耘,歐洲消費者很難不對好東西動心。這是市場規律,更是人性。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蔚來已經向挪威出口ES8,同時出口的還有蔚來的能源服務體系。領克、魏派、尤拉也都正式開啟了歐洲戰略,把已經在國內站穩市場的成熟新能源車投向歐洲市場。本屆慕尼黑車展上,摩卡PHEV與尤拉好貓亮相,兩款車型都將會在今年底開啟預定,同時釋出的還有一系列使用者運營計劃、智慧生態文化,對於歐洲消費者來說是很新鮮的體驗。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一旦歐洲本土消費者的心智,被體驗更好的中美電動車攻破,那些還在用燃油車思維造電動車的歐洲車企們,將不可避免淪為區域車企,只為那些“上古時代”的守舊消費者們造車。

顯然,如果不能順應時代做出改變,歐洲車企們的電動車之路,會越走越窄。

寫在最後

純粹的歐洲車,從來都不適合於歐洲以外的市場。不論是大眾、賓士、寶馬,他們的燃油車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賣好,恰恰是因為不那麼純正的歐洲血統。

但是,原本能夠在燃油車上所做的本土化,無非就是尺寸加長、底盤升高、懸架調軟、配置增增減減。而到了電動車上,這些都已經變得不重要了。一個車型全系可能只有一個配置,原生純電動架構天生就是大空間的代名詞。至於底盤,在日益先進的智慧駕駛與智慧座艙面前,價值會越來越低。

偽電動,零智慧?歐洲車企的電動車為何沒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更關鍵的是,從全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未來世界的中心要麼是美國、要麼是中國,大機率是中國,總之不會在歐洲。歐洲車企們所謂的驕傲與堅守,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當歐盟的當權者們已經意識到要用激進的脫碳來實現新一輪的經濟博弈時,歐洲車企們卻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