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每三個月輪換一次的專題陳列“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4月3日更換展件。新一期展品展示漢代《大吉買山地記》墨拓本、漢代《魯王墓石人題字》墨拓本、明代文徵明《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13件,其中《大吉買山地記》為目前傳世所見最大的買地券刻石文字。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漢代《大吉買山地記》墨拓本(區域性)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儲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漢代 《大吉買山地記》墨拓本本次換展的作品包括漢代《大吉買山地記》墨拓本、漢代《魯王墓石人題字》墨拓本、明代文徵明 《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13件,其中漢代《大吉買山地記》墨拓本為隸書,間架端整,東漢建初元年(76)刻。原石在今浙江省跳山,又稱跳山摩崖,曾經《越中金石記》、《兩浙金石志》著錄。上方寫“大吉”,下方寫“昆弟六人,共買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萬錢。”字大約二十五公分,為目前傳世所見最大的買地券刻石文字。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漢代 《魯王墓石人題字》墨拓本漢代《魯王墓石人題字》墨拓本為篆書,結體寬綽方正,東漢年間刻。右寫“府門之卒”,左書“漢故樂安太守麃君亭長”,字徑約二十公分,分別刻在二石人腹部下方。左下方“乾隆甲寅阮元移置”隸書小字,原在石人背後。石人經阮元(1764-1849)移置曲阜孔廟,現今在漢魏碑刻陳列館。《兩漢金石記》、《山左金石志》皆有著錄。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明 文徵明 《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文徵明(1470-1559),長洲人,名壁。詩文書畫並佳,與沈周(1427-1509)、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82-1559)並稱“明四大家”。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明 文徵明 《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明 文徵明 《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常清靜經》為道教重要經典教義之一,全文三百九十一字,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勸戒勿因貪求而獲煩惱,沉淪苦海,最終迷失真道。本幅用筆勁健爽利,間架明整開闊,可見文氏小楷風格逐漸確立成形,時年四十二。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換展,從漢代買地券讀到文徵明

清 英和 《臨趙孟蘭亭跋》英和(1771-1840),初名石桐,字樹琴,滿洲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臨趙孟蘭亭跋節臨《快雪堂法帖》〈元趙孟蘭亭序十三跋及臨本〉其中三札,章法雖經移行換位,且有脫字,然其用筆圓潤遒勁,結體規模與原帖十分相近,應是對臨之作,從中得以窺探書家入古出新的方法與態度。(本文圖文資料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附:展件清單

漢 大吉買山地記墨拓本 軸

漢 魯王墓石人題字墨拓本 軸

漢 瓦當墨拓本 冊頁

唐 歐陽詢 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冊

宋 黃庭堅 書李白詩 卷

宋 張即之 書李衎墓誌銘 卷

明 文徵明 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冊

明 董其昌 仿古三種 冊

清 黃易 隸書五言聯 軸

清 英和 臨趙孟蘭亭跋 冊

清 何紹基 行書七言聯 軸

清 趙之謙 楷書 卷

民國 吳昌碩 行書七言絕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