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車的華為,為何入局電驅動市場?

在近兩年的汽車行業新入局者中,華為頗為引人關注。堅持不造車的華為,2021上海車展上的表現可謂高調。盛大的產品釋出會、與極狐、賽力斯品牌的聯合亮相,以及車展現場的全系列產品展示,都彰顯了華為發展汽車的決心。

從2021上海車展來看,華為的汽車產品佈局主要分為五大方向: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智慧車雲和智慧電動。其中,大部分產品與自動駕駛及智慧網聯相關,對於在智慧電子領域有著深厚積累的華為來說,這幾大板塊的佈局容易理解,也相對好切入。

但是在智慧電動板塊,華為的主打產品是電驅動系統,這對於華為來說,幾乎是從零起步。而且,電驅動市場的參與者眾多,競爭也相當激烈。那麼,華為為何佈局電驅動業務?未來的勝算有幾成?本文試圖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剖析華為電驅動戰略背後的商業邏輯。

華為的機會:技術門檻降低

在討論電驅動市場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電驅動系統的組成。通常,一個完整的電驅動系統由電機、逆變器和減速器組成,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三合一。不同主機廠在採購電驅動產品時,有時需要供應商提供整合的三合一系統,有時也會要求二合一(兩兩組合),或者提供單個部件。但總體來看,三合一是趨勢,也是目前主流電驅動供應商的技術方向。

我們看到,市場上也有多合一的說法,但事實上電驅動系統的核心就是上面所說的三大件。所謂的多合一,更多是在三合一的基礎上,外掛一些零部件,以節省佈置空間,更好地實現系統整合。去年下半年,華為就曾釋出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ONE,在三合一之外集成了車載充電機、電壓轉換器、電源分配單元和電池管理系統主控單元。筆者以為,所謂的多合一,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商業噱頭,判斷一家供應商的電驅動能力,還是以三合一為主。

不造車的華為,為何入局電驅動市場?

華為在2021上海車展上展出的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ONE

瞭解了電驅動的組成之後,我們也就大致知道了這個市場的主流供應商玩家:減速器供應商、電機供應商和逆變器供應商。其中,減速器供應商主要是為傳統內燃機車配套的變速器相關廠家,如採埃孚、愛信、博格華納、舍弗勒等。這些掌握變速器核心技術的供應商,面臨電氣化轉型的巨大壓力,所以他們在電驅動領域的佈局相對較早,這兩年的發展和落地速度也較快。

過去,中國變速器產業發展存在薄弱環節,高檔位自動變速器以及DCT控制模組等核心技術一直由國外供應商所掌握。如今,隨著電動車時代的來臨,電驅動對於減速器的要求僅限於一檔或二檔,技術門檻降低很多,對於國內變速器廠家來說是一大利好。

此外,中國市場電機供應商較多,如上海電驅動、聯合電子等,在電動車市場發展的早期就已進入,擁有豐富的量產經驗。從目前來看,電驅動系統中,減速器和電機技術相對比較成熟,產業化配套也較完善。另一個核心部件逆變器還有著技術發展空間,尤其應用於逆變器的功率電子晶片依然由少數幾家供應商所掌控,碳化矽技術等還在進一步研發之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相較於內燃機傳動系統,應用於電動車的電驅動系統確實簡單了許多,技術門檻也大幅降低。這給了華為這樣的新入局者以機會:可以透過外購的方式買到核心部件,自己做系統整合就好了。

華為的短板:缺少量產經驗

但是,電驅動的系統整合真的如想象中那麼容易嗎?華為這樣的新玩家能拿到量產訂單嗎?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溯一下兩年前的上海車展。當時電驅動正處在風口之上,各類打著電驅動旗號的廠家如雨後春筍。但凡在電驅動三大件領域有所涉足的企業,都想入局電驅動市場,電驅動系統成為眾多零部件展臺的明星展品。

大家都看到了電動化的市場機遇,但能否把握住這個機遇,並不是簡單做幾個展品樣件就可以的,汽車行業還是需要實打實的投入。

以博格華納為例,為完善其電驅動生產能力,自2015年以來該公司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包括電機供應商雷米、控制器公司Sevcon,以及2020年對德爾福科技的收購。多次收購之後,博格華納在電驅動三大產品領域實現了全覆蓋。

在電驅動這個全新的賽道上,除了搶跑時間,更重要的是控制好節奏,並保持足夠的體力和耐力。2019上海車展後的這兩年,我們看到,各電驅動供應商正透過生產及研發上的大量投入,以及量產專案中所積累的經驗,不斷夯實技術實力。作為電動車核心系統,電驅動三合一併不是簡單地把三個部件整合在一起,系統效率、熱管理、NVH、可靠性等,都是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點。

對於華為來說,技術上的不足是最大的軟肋。雖然透過外購可以買來部件,但是系統整合能力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汽車行業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不僅在於人才的培養上,還體現在製造管理上,畢竟汽車是一個與安全息息相關的產品,與消費電子有很大的差異。

當然,華為也有其優勢,如快速的響應、決策和執行能力,以及品牌效應。對於大多數電驅動供應商來說,因為長期處於供應鏈B端,消費者並不熟悉,也很少會有消費者主動去了解電動車的電驅動供應商。但是,隨著華為的入局,這一局面或許會被打破,未來很有可能會從C端來推動B端銷售。從2021上海車展,華為展臺的受歡迎程度就可見一斑。

不造車的華為,為何入局電驅動市場?

華為攜手賽力斯推出賽力斯華為智選SF5

當然,對於OEM來說,選擇一家沒有量產經驗的供應商,必須承擔很大風險,除非雙方有很深的合作紐帶。所以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挑選一家實力不強的OEM,可以幫助華為快速進入汽車行業,突破技術瓶頸,積累量產經驗,而賽力斯也可以藉助華為的品牌知名度來進一步開拓市場。

那麼,華為在電驅動市場的勝算究竟有幾成?筆者認為,現在回答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汽車行業需要一定的投資週期,況且一家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但無論如何,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入局,對中國汽車產業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