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股暴跌

根據歷史盤面的經驗,“節前效應”主要是資金擔心海外市場在假期間會出現異常波動,而提前拋售的現象。

如果美股大跌,對A股有沒有影響?影響絕對有,歷史上多次走勢都證明美股大跌會直接影響港股走勢,間接影響A股。

對港股的影響是實質性的,因為港股投資者結構中外資佔比較高,而A股這邊主要還是情緒層面。

當然,隨著滬深港通的成交金額逐年增大,南下和北上的短線資金情緒對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如果美股暴跌

資料來源:IFind

美股股票市場的發展時間比較長,早在1790年,美國為了彌補獨立戰爭的費用,國會曾授權發行8000萬美元的股票,那會還沒有集中的交易市場。

“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裡的利弗莫爾,之前就是股票報價抄寫員,那個階段的美股市場還是個投機比較濃厚的市場。

美股也曾經歷過投機的階段,也經歷過漂亮50的抱團,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之後,美股一直是價投市場。

“牛長熊短”的特性,在美股一直比較清晰,2009年之後的這一波已經牛了12年,道瓊斯指數在此期間累計漲幅285%。

不用羨慕,滬深300未來十年的走勢也會是這樣。

如果美股暴跌

美股也經歷過較大的股災級別下跌:

1)1929年9月,當時美股的市場交易模式主要還是以投機為主,估值炒到高位後,美聯儲主動加息遏制市場投機,最終導致道瓊斯工業指數崩盤,標普500指數在之後的三年裡累計下跌了86%。

為什麼現在美聯儲一加息,市場就慌?原因就在這裡,一方面是,美元收緊對市場造成的實質性影響;另一方面是,加息等於下跌已經是市場根深蒂固的思維。

2)1937年,大蕭條之後的復甦階段,美國政策過早的退出,導致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之後的兩年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標普5005年期間跌幅60%。

每一次不管是中東還是亞太地區,只要有點戰火的訊號,資本市場總是第一個緊張,原因就在這裡。

3)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標普500指數直接腰斬,對微軟的反壟斷只是個導火索而已,真正的邏輯還是估值太高,當時納斯達克指數的估值已經超過200倍。

4)2007年的次貸危機,標普500指數累計下跌56。7%,當時的問題主要是美國房市(敏感不細聊)。在這一波危機中,如果美聯儲不出手的話,倒下的可就不止雷曼一個了,貝爾斯登、AIG全都扛不住,當時貝爾斯登的現金儲備是0。

以上是美股近百年以來的幾次大級別的下跌,期間還有一些小波動,比如2018年和2020年的兩次下跌。

整體來看,美股多半時間的下跌都是估值炒高後的修復調整,除非遇到特大級別的危機,這種事故的頻率並不高。

再來回顧A股,核心資產類的公司其實走的就是:估值上漲-高估-估值回撤的過程。類似美股,但波動大於美股。

為什麼穩定性會差於美股呢?一是美股的流動性較強,可以容納下全球的海量資金;二是美元的特別屬性(不太好介紹)。

上圖是美國M2增量,2020年以來應該是有史以來增速最猛的一年,錢總歸要有個去處。

所以,歷史上每一次大級別的回撤都是好的投資機會,比如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