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大 眼 微 觀 察

防失聯 加備號  → →

關注

“我想要一個擁抱。”

“擁抱有什麼用!”

這是郝蕾在節目《十三邀》回憶跟爸爸的一段對話,當時的她淚如雨下。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郝蕾身上有很多傷,很大部分是童年造成的。

他覺得郝蕾跟外界隔著一層玻璃,而這層玻璃是她的保護層。

從小到大,父母對郝蕾永遠是打擊式評價,沒有褒獎。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為了生存,郝蕾給自己上了很多弦——要做到最好,要堅強,要隱藏情感和淚水等等。

所以小到到大,郝蕾很少哭過,因為在她看來,不哭是最好的。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永遠被否定,總是被打擊,郝蕾傷心的背後,是萬千被打擊孩子的心聲。

1

“我是獨生子,但從被沒誇過”

郝蕾曾和母親一起遭遇了車禍,之後父母消失了一年多。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郝蕾以為自己是孤兒。

即便父母回來了,她也無法和父母親熱,總覺得隔著什麼。

郝蕾曾說,當子女懂事的時候,也是父母不懂事的時候。

因為孩子的懂事是被逼出來的,反抗無力也就慢慢接受了。

郝蕾十幾歲就出來拍戲,自己一個人坐火車,有的時候還沒有買到座位,就坐在車廂之間。

回憶年少時獨自在外拍戲的情景,仍忍不住落淚。

那個時候父母不在身邊,受了委屈, 一個人跑去海邊,挖個坑,對著坑哭,然後把眼淚埋起來。

從小到大,她就被當做男孩來長大。

為什麼呢?

因為奶奶是山東老太太,爸爸是長子,郝蕾從小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成為這個家族裡面,最優秀的孩子,我要保護我媽。

但父母的教育總是打擊性的, “演得還行”就是最好的表揚。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父母不僅打擊,還經常被揍,經常pia一個巴掌就站在一邊。

小時候的郝蕾,常常感覺到是不自由的。

但真正的教育不是這樣的啊,孩子並不是越打擊越自信,而是越鼓勵越自信的啊。

心理學研究證明,受教育者,特別是孩子對自己的瞭解往往首先是從教育者那裡得到的。

在他們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對於他們的看法和態度,就像鏡子一樣折射著他們的形象。

皮格馬利翁效應曾告訴我們,即對人們的期望值越高,他們的表現就越好。

如果父母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會有自信做事嗎?

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在鏡頭面前,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媽媽回答說:“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女孩接著說:“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可臺下的媽媽還是固執己見,表示“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這位媽媽的想法很有代表性,認為孩子的努力不值得誇獎,需要時常打擊一下,孩子才不會驕傲自滿。

我們從來沒有生活在一個充滿友愛的環境裡,以至於我們認為:

打擊是真實的,讚美是虛偽的。

我們不會讚美。《少年說》裡的那位母親不會讚美,主持人後來讓母親說出女兒的優點,母親支支吾吾地勉強說出三個,先前說的兩個還重複了。

父母常常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害怕一旦誇獎孩子,他就會驕傲和落後。

但是如果孩子怎麼做都得不到你的肯定,他可能不會越挫越勇,他只會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演員胡歌很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但他卻坦言,自己最高興的是終於獲得了媽媽的認可,因為母親從小對他進行的是挫折教育和打擊教育,極少表揚他,導致他性格不那麼自信。

很多父母愛孩子,但不知道如何愛。

父母對這種打壓不自知,不自覺就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2

被打壓的孩子,一輩子都帶著傷痕生活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有一個高票答案獲得了很多網友的贊同:“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體現出對子女的否定。“

前不久,一位重慶爸爸的“打擊教育”在網路上引發了熱議。

起因是這位爸爸經常對 3 歲女兒說“你真的太笨了!”“你這嘴巴長起怎麼叫人都不會?”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他覺得,孩子“有打擊才能夠發奮”。

抱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會習慣性打擊孩子:

在孩子犯錯時羞辱、恐嚇孩子,

在孩子本應該得到鼓勵時貶低孩子,

在孩子說得有道理時剝奪孩子的話語權,

甚至平時還當著親戚朋友的面把孩子的“醜事”拿出來閒聊、取笑……

這種想法是錯的!打擊孩子並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對孩子造成長長久久的傷害。

中國打擊式教育,到底“打”掉了孩子的什麼?

打掉的不僅僅是自尊心和麵子,更是人生路通中行走江湖的底氣和自信。

知乎上有個話題:從小到大不被父母認可是什麼感受?

網友的回覆讓人心酸:

“我從小成績就很好,就因為一次考砸,父母把我貶到谷底,對我的一切都毫不在乎。他們的道歉,我可能一輩子都等不到了。”

“爸爸一直覺得使我成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我不認可,以為這樣可以讓我堅強。我今年31歲了,依然活得很自卑。”

“抑鬱症5年,我一度覺得是他們兩個正常人,生出了我一個不正常的孩子。”

……

正如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一旦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孩子就可能劍走極端了。

臨淄區發生了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馬某竟是一個才15歲的孩子。

據新聞報道,受害者被殺,是因為兇手嫌他學習成績太優秀,並威脅他不許考得比自己好。

靠“三級片”走紅,跟父親決裂,網友:被打擊的孩子,一輩子帶著傷痕

犯罪嫌疑人馬某學習成績拔尖,曾多次獲獎,被評為“三好學生”、“數學明星”等,但即使這麼優秀,在班級裡依舊排名第二,第一就是受害者,馬某威脅他說:“你必須考4個B,你考得比我好的好,我一定殺了你。”最終慘案發生。

馬某殺人的真正原因一出來,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馬某的父母經常用言語進行打擊和攻擊:“你才拿了一次第一,人家次次都是第一名!”

在父母這樣的打壓的諷刺下,馬某不堪負重,終於對第一名的同學下了手,並說道:“殺了他,我就是第一名。”

父母的打壓式教育,是懸在孩子頭上的一把劍,他們用這把劍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

3

童年的光和愛,是治癒一生的力量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說過,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每一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自信心,最初都來源於父母。

還記得《極限挑戰》“知識改變命運”這期節目中,孫紅雷的一番話感動了許多人。

節目的最後,當極限男人幫被問到“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時,孫紅雷說:

我父母對我的讚賞,讓我從小就很自信,我要謝謝我的爸爸媽媽。

父母的肯定和欣賞,會給孩子信心和勇氣,讓他有足夠的底氣去探索這個世界,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愛著、關注著,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 ·德威克指出,一個人面對困難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態:

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對自己的測驗”,如果通不過這個測試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稱為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

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稱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打擊教育會讓孩子成長為固定心態,擁有不了成長心態,同時還會分裂成為兩個自我:

孩子會感覺父母愛的只是那個優秀的自己,而那個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長大後,一旦做不到某些設定的標準,就會開始厭棄自己。

深度輸送愛的連結,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堅強,請你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愛孩子,這份愛和這份接納會成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戰盾牌。

語言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

一句誇讚的話,能讓孩子如沐春風,一句否定的話,也能讓孩子心情跌入谷底。

就像歌曲《you raise up》裡所唱的那樣: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巔;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闖海暴之險;

我變得更強,只因藉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自己的從前。

真誠的讚美,及時的鼓勵,用心的欣賞,孩子有了這些養料,才能更好的成長為一個內心堅定、自信、有力量的孩子。

轉發分享,願我們都能不再打擊孩子,願孩子的童年充滿愛跟陽光。

客官!點個在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