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特斯拉資料實錘失靈,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

華為不造車,特斯拉資料實錘失靈,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

2003年上映的科幻片《我,機器人》無論從劇情內容還是其背後所需要敘述的主題,都堪稱是一部傑作。

在這部電影中,首次提出了

機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導演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

高科技一定可靠嗎?被演算法統制的邏輯

(人工智慧產品)

一定不會出錯嗎?

最近,關於智慧汽車的訊息甚囂塵上。首先是,特斯拉的剎車失靈,剎車系統在傳統汽車當中,幾乎是一個基礎性的設施甚至很少發生大問題(除非人為故意破壞),但是高度智慧的特斯拉為什麼翻車了?另外,華為釋出了跟北汽合作的智慧汽車。而在4月中下旬的上海車展上,恆大,大疆都公開展示,涉足造車行業。

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玩家眾多,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注定是一條競爭慘烈的路。

華為不造車,華為造“定律”

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搭載華為Hi智慧汽車解決方案落地的首款量產車型極狐阿爾法S上市。

阿爾法S搭載了華為HI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包括計算與通訊架構,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網聯、智慧電動、智慧車雲服務,以及鐳射雷達、AR HUD在內的30個以上智慧化部件。

在當前可落地的智慧汽車量產成果上,“智慧座艙”和 “自動駕駛”是競爭的兩條主線。據華為釋出的一則自動駕駛影片顯示,華為系統操縱和導航下的智慧汽車,看上去功能已經十分強大。

4月16日,華為放出了北汽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的實車路測影片,從媒體影片上看,搭載華為高階智慧駕駛的車輛,在城市道路中自如穿梭,能夠完成左轉、右轉、自主超車、規避“探頭”等等動作,而且遊刃有餘。

華為不造車,特斯拉資料實錘失靈,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

在進入十字路口時,華為的智慧汽車比較謹慎,距離“老司機”的駕駛水平尚有距離,但操作已經可以用“完美”來形容。在全程的路測過程中,副駕駛位置的安全員0次接管。

華為輪值董事長直言:華為提供的自動駕駛能力“位元斯拉好多了,華為自動駕駛能夠在市區做到1000公里無干預的自動駕駛。”

與特斯拉的整車製造和智慧化技術均採用全套自研不同,華為至少目前將自己定義為“智慧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也就是說,華為至少在短時間內不會類似特斯拉,推出華為牌汽車。目前華為想做的,更確切的表達方式是:希望車企能採用華為在智慧駕駛領域的全套解決方案。

對智慧駕駛領域來說,華為不是造車,而是提供“軟體”。這套軟體,成為智慧汽車當中內建的“定律”,在這些定律的指導之下,智慧汽車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讓行,什麼時候變道,一切符合交通規章制度,並且確保行車安全。

但是,這一套內建的被演算法高度掌控的定律系統,絕對安全,絕對聰明嗎?

特斯拉為什麼剎車失靈?

4月19日,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車展開幕。車展會上,特斯拉沒有推出新車型,也沒開媒體釋出會,甚至展位都不算大。他們原本只想,低調地賣車。

車展開幕當天,一位女車主穿著印有“剎車失靈”以及特斯拉logo的T恤,站上了特斯拉展車的車頂,大喊“特斯拉剎車失靈”,引來現場眾人圍觀。

華為不造車,特斯拉資料實錘失靈,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

19日下午,特斯拉副總裁陶琳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特斯拉近期的負面都是她(維權車主)貢獻的”“我們沒有辦法妥協,就是一個新產品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我們自己的調研顯示,90%的客戶都願意再次選擇特斯拉”。

新華社發表評論:誰給了特斯拉“不妥協”的底氣?中央政法委官方公號發表評論:責任何在?擔當何在?不論是否妥協,特斯拉都必須面對中國客戶的拷問。央視新聞發表評論:希望相關調查能儘快啟動,讓消費者獲得真相,讓維權有順暢渠道和真誠迴應。

4月17日晚,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公路上,一輛特斯拉Model S在自動駕駛期間撞樹並引發火災。事故導致車上兩名男子喪生,轎車也被燒得僅剩下一個車架。警方和目擊者都說車主坐在後排,開啟了自動駕駛模式,但馬斯克說後臺資料顯示當時該車未啟用Autopilot,並且這輛車也沒有購買FSD(全自動駕駛功能)。

美國警方表示,將向特斯拉發出搜查令,以獲取致命車禍的車輛資料。業內人士表示,警方要求特斯拉方面提供資料這個點非常關鍵。

特斯拉剎車是否失靈至少有三點質疑:

第一點,特斯拉電動車

是否裝有EDR(事故資料記錄器)

;第二點,即使裝了EDR,

是否能夠確定其觸發AEB訊號的邏輯是否合理

,如果觸發不合理或者未觸發EDR,依然無法記錄撞車時的車輛資訊。第三點,

特斯拉系統的開發和驗證流程是否完善。

特斯拉採用的是博世的iBooster剎車系統。當駕駛員踩下剎車,產生的位移資訊傳輸至控制模組,控制器計算出所需要的電機扭矩,提供所需伺服制動力;伺服制動力與踩踏板產生推杆力一起作用,在制動主缸內共同轉化為制動器輪缸液壓力來實現制動。

一旦電子訊號、軟體邏輯部分出了問題,即便駕駛員踩死了剎車,因為輸出的剎車訊號失靈或者延遲,是有可能導致剎車失靈。

4月22日,特斯拉公佈了鄭州女車主剎車失靈的相關資料。特斯拉向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提供了車輛發生事故前一分鐘的資料,並作出一份文字說明:

在駕駛員最後一次踩下制動踏板時,資料顯示,車輛時速為118。5千米每小時。在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後的2。7秒內,最大制動主缸壓力僅為45。9bar,之後駕駛員加大踩下制動踏板的幅度,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92。7bar,緊接著前撞預警及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啟動(最大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140。7bar)併發揮了作用,減輕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後的1。8秒,系統記錄了碰撞的發生。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後,車速持續降低,發生碰撞前,車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時。

1巴(bar)=100千帕(kPa)=10牛頓/平方釐米(N/cm2)=0。1MPa;1巴約等於1公斤力/平方釐米。

如果要換算成瞬間剎車的壓力,需要將45。9再乘以制動面積,那至少也得要幾百公斤的力,當然這個力量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還需要透過伺服制動力幫助完成。

所以目前很難絕對判斷駕駛員用了多大的力剎車。

到底是駕駛員力量不夠,還是伺服制動力反應不及時或者判斷錯誤?

嚴謹一點的話,應該和事故前30分鐘內多次剎車的壓力相比較。

有相關博主對這段文字說明做了一些解讀:

一開始的時候,車速是118。5千米/小時,駕駛員第一次剎車之後,車速降到了94千米/小時,這個時候駕駛員踩剎車的力度達到了40bar以上。40bar的力度踩剎車是個什麼概念呢?是普通人緊急剎車的極限力度,也就是已經踩到底了。而且在這個緊急剎車的情況下,車輛ABS(防抱死系統,只有在急剎的時候才發揮作用)系統已經啟動。急剎之後,車速依然很高,駕駛員繼續踩剎車,力度達到100bar以上,也就是把全身的力氣都踩到剎車上了。

即使在這樣的力度猛踩剎車狀況下,2秒之後,速度只降到了48。5千米/小時,在這樣的速度之下,2秒鐘之間,車子至少行駛了30米到40米。對一般的普通汽車來說,在緊急剎車的情況下,從100千米/小時到車輛停止,也就需要2秒的時間。而這臺特斯拉從94公里/小時的速度猛踩剎車,兩秒之後依然有著將近50公里/小時的速度,說明

剎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華為不造車,特斯拉資料實錘失靈,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

特斯拉提供的資料,讓人們不得不懷疑,剎車系統真的安全嗎,系統會不會存在某些根本無法發現或者很難重現的致命漏洞?

還有媒體表示,某新能源車跑了5萬公里,兩次高速行駛忽然熄火,令人心有餘悸。而4S店方面也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當智慧汽車的問題不是在硬體,而是在軟體的時候,軟體出現了bug,而且對於那種機率很小的問題,一般是透過試驗無法復現的,但一旦發生則可能性命攸關。

無論對於智慧汽車,還是未來會更多面市的人工智慧產品,當它們內部的各種系統與系統之間組合疊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時候,會不會誕生在單系統狀態下並不會有的某種錯亂或漏洞?而

這樣的隱性BUG,恰恰會導致致命的後果。

智慧造車的紅海

當下的智慧汽車,已經成為一片殺得眼紅的“紅海”。

樂視早在2014年便提出跨界造車設想,2016年推出首款車型FF ZERO 。2020年下半年,恆大、滴滴先後釋出汽車。今年年初,阿里也亮相旗下首款汽車。華為這次釋出與北汽合作的阿爾法S,與塞力斯合作的智選SF5。4月上旬,小米宣佈再衝刺10年,全力投入智慧造車領域。

4月19日,百度稱將公佈吉度(吉利與百度)汽車大合作的方案;董明珠稱,格力造車比華為開始得更早。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至今,中國共有十家企業宣佈跨界造車。包括:富士康、樂視、百度、滴滴、恆大、阿里、小米、華為、格力、大疆。

華為不造車,特斯拉資料實錘失靈,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

4月12日,大疆正式推出旗下智慧駕駛業務品牌“大疆車載”,致力於用空間智慧科技賦能出行,專注於智慧駕駛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服務。大疆車載在4月19日的上海車展上亮相。

與華為類似,大疆不涉及整車製造,而是選擇向企業提供自動駕駛系統,大疆對於自己的定位是汽車行業一級供應商,志在輔助車企製造出優質好用的智慧汽車。

十年間,圍繞智慧汽車產業湧現了一大批玩家,在全球市場中,賓士、寶馬、奧迪、沃爾沃、福特、豐田等傳統汽車巨頭均已進入智慧汽車市場佈局;在國內市場中,一汽、上汽、廣汽、長安、比亞迪等汽車廠商也在大力發展智慧汽車技術;同時,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公司谷歌、蘋果也紛紛摩拳擦掌,暗中較勁。

一些樂觀人士認為,智慧汽車技術已經趨於成熟,自動駕駛汽車臨近商用。智慧汽車的產業生態非常為複雜,是一個多方共建的生態體系,參與者包括整車廠、網際網路公司、ICT企業、Tier 1供應商(一級製造供應商)和政府等等。

但是,從技術成熟性的角度來看,目前整個行業尚處於研究開發階段,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2020年11月12日,“2020汽車專利創新指數”在中國汽車智慧財產權年會上釋出。

其中,在智慧網聯汽車領域企業年度得分排名中,國內企業佔據3席,百度排名第一,華為排名第九,浙江吉利位居第十,為唯一入圍前十的國內整車企業。此外,福特、大眾、豐田、現代等汽車企業智慧網聯技術專利質量較高。

自動駕駛汽車是交通發展的趨勢,國家政策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從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晶片、通訊、作業系統等配套技術發展,行業整體滲透率等多方面提出了智慧汽車短、中、長期發展目標。

華為不造車,特斯拉資料實錘失靈,智慧汽車看上去很美?

到2035年,中國智慧汽車全球領先,給國內的智慧汽車長期發展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非傳統車企的參與進一步刺激了智慧汽車行業的發展和競爭格局。從事智慧網聯開發的公司中,不僅有傳統車企、汽車零部件巨頭、新興造車企業,也有 ICT 科技巨頭、不斷湧現出的大批初創新興企業,以及出行服務提供商。

未來之路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的跨越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再完美的科技依然具有兩面性,依然具有某種不確定性。但是人們寧可單方面地相信,利大於弊,並且也正是在這樣的信念之下,人類不斷地努力改善。

到目前為止,智慧造車炙手可熱,但畢竟這是一項系統的龐大工程,而且幾乎沒有先路可循。在智慧造車的路上折戟沉沙的企業已經不少,樂視成了幻想,格力也徹底退出了銀隆,而恆大造車似乎成了一個笑談。

在這次上海車展上,恆大包下一大塊場地,一口氣展現了9款新車。不同於其它展臺的是,恆大場地所有展車一律貼純黑玻璃膜,且不允許近距離拍攝。

4月19日,汽車媒體人王銅根微博發文稱:因為想研究底盤結構,差點被架走!並將現場拍攝的新車底盤照片公佈於眾。此訊息立刻引發網友圍觀,網友不禁調侃:恆馳採用了最新技術“隱形懸架、磁浮懸架”。加之恆大現場展示的新車除了展現外觀造型外,其它方面均“保密“,恆大九款展車均為模型車的訊息幾乎被實錘。

智慧造車熱成了一團火,但其中不乏一廂情願者,這一場顛覆性的盛宴當中,誰也不想錯過這一趟新時代的列車,但是如果只有造車宏偉藍圖的概念牌,恐怕不太好一直打下去。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在當下以及未來,智慧駕駛汽車和傳統的人工駕駛汽車,到底哪一種方式更安全,更值得信任,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資料來檢驗。

參考資料

1、格隆,《華為造車,誰該害怕》,2021年4月19日

2、吳曉波頻道,《當特斯拉成為公敵》,2021年4月21日

3、前瞻產業研究院,《大疆進軍智慧汽車行業十張圖瞭解2021年中國智慧汽車行業企業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2021年4月22日

4、車行易,《恆大“九車齊發”亮相車展,卻因這個原因不讓細看?》,2021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