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王境澤沒有餓死,華為也活過來了。

餘承東在華為Mate X2新一代摺疊旗艦釋出會上說: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們非常非常困難”的一年,……2020 年,我們活過來了。

但隨著手機業務的下滑,華為的2021年之路依然不好走。前段時間有媒體根據供應商的資料,推算出華為2021年智慧手機元件訂購數量僅為7000萬-8000萬,甚至預測華為的訂單數量很有可能將至5000萬。

2021年2月9日,任正非在太原接受媒體,路透社David Kirton就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

現在華為手機業務收入不可避免地在下滑,華為也在從其他新的機會點獲取收入,您覺得這些收入是否可以對沖掉手機業務的下滑?如果是,需要經過多長時間?

任正非:

我認為,今年就差不多了。

華為會不會依託“車”來實現部分對沖?

答案是肯定的。

3月5日,華為就公開了三項專利:

1、“可行駛區域判定的方法、智慧駕駛系統和智慧汽車”的專利;

2、“一種鐳射雷達”;

3、“行人再識別網路的訓練方法、行人再識別方法和裝置”。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具體咱們就不介紹了,網上資料很多,有興趣的可以去查閱一下。

華為公佈如此多的汽車領域專利,其中涉及到新能源車的各大部件控制器、新品、鐳射雷達,甚至小到後視鏡。跟他們對外聲稱的一樣,除了底盤、輪胎和車身外都有涉及。

循序漸進地進入上游產業鏈,與車企緊密聯合的同時,掌握上游核心技術並實現價值。

以從事汽車與智慧交通技術的德國博世為例:2018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博世排名第131位;2018年,博世汽車部門的營收為470億歐元,息稅前利潤為33。2億歐元。

跟知名汽車奧迪做一下對比,2018年奧迪汽車部門在交付了186萬臺整車、67萬動力總成的情況下,完成455億歐元的營收,息稅前利潤亦與博世汽車部門相仿。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綜上所得,上游核心技術的價值並不低。汽車技術供應商的身份是可以讓華為實現部分對沖,尤其是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空間中。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華為現在進入整車,存在不小弊端

一套組合拳下來,坊間對於華為進入整車行業的傳聞越演越烈。但華為迄今為止已經明確申明過三次:

華為不做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任正非在發表的宣告下加了一個期限是3年,至於3年後是怎樣,我們很難預料,但當下確實不適合華為進入整車行業。

1、隔行隔山,華為未必有“整車”能力。

雖然華為在汽車領域包括新能源、AI、智慧駕駛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跟傳統老牌勁旅還有不小的差距。

以專利數為參考。

2020年公佈的一項關於“2019年汽車專利創新指數”,排名前10中專利總量最低的是廣州汽車:1537;比亞迪總量第一:7438。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而對比一下,華為公佈的專利數,就有點“小巫見大巫”,所以華為是否已經具備造“整車”的製造技術,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事情。

2、投資大,回血慢。

上面我們也已經談到,華為在消費者業務上出現了下滑,需要一個點來實現對沖。如果此時進入“整車”領域,量產需要多久?

特斯拉從成立到量產交付models用了9年的時間;

李斌說,蔚僅用3年,就完成了從 1 萬輛銷量到 2 萬輛銷量到 5 萬輛銷量這樣的成績;

賈總的FF……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成功的有,馬上要成功的也有。但這些都存在週期太長,回血太慢,對於當下的華為顯然不合適。

3、樹“敵”不能過多。

此時華為幫車企打造服務,造好車,實現有競爭力的汽車。眾廠商的態度是明朗的,畢竟誰也不想落後太多。擁抱華為這個在智慧、物聯、新能源都有所建樹的科研大佬,無疑是他們喜聞樂見的事情。

但在商言商,一旦華為進入整車行業,與之合作的汽車廠商是否還有現在的明朗態度?

華為不造車最大的原因,來自老頭的固執

我們從去年任正非簽發的“關於智慧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發現兩個比較關鍵的詞“聚焦”、“使命”。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可能接下來的文字又要給華為招黑了,但我還是要說明一下:華為不造整車的最大原因:

任正非的“固執”。

一、聚焦。

1987年,任正非與幾個同伴湊了2萬元,在一個破舊的棚子裡成立華為;2015年,華為成為通訊領域的領導者。

新華社記者與任正非面對面,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訪談時提到這樣一個問題: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華為卻逆風飛揚。華為成功的基因和秘訣是什麼?

任正非首先肯定了華為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改革開放,其次:

華為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訊領域這個“城牆口”衝鋒。我們成長起來後,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牆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牆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牆口”衝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牆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在大資料傳送上我們領先了世界。

30多年不進房地產、金融,瞅準通訊領域,一心一意搞自己的實體發展。而如今涉足汽車領域,依然是自己所擅長、聚焦的領域。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記者:華為成長過程中,正逢中國房地產爆發,您是否動搖過?

任正非:沒有。沒炒過股票,沒做過房地產這些東西。

記者:沒有誘惑麼?

任正非:沒有。那時,公司樓下有個交易所,買股票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包圍著。我們樓上則平靜得像水一樣,都在幹活。我們就是專注做一件事情,攻擊“城牆口”。

二、使命。

聊這個就招黑,但事實終究是事實。

華為因“晶片”、“5G”而興,也因此而陷入被動。

泡沫經濟對中國是一個摧毀,我們一定要踏踏實實搞科研。一個基礎理論變成大產業,要經歷幾十年的功夫,我們要有戰略耐性。

汽車領域同樣有“晶片”問題,上游產業鏈依然是我們的弱項,存在被“卡脖子”的地方依然不少。

而這便是華為的使命:

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寫在最後

華為,會不會造整車?

有人說,會,因為華為有過先例,說不造手機,然後……

有人說,不會,它不會偏離航道,要打造一箇中國的“博世”……

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猜測,答案卻只有一個人知道,但老頭的格局太大,很難琢磨啊。

華為再次否認“造車”傳聞:一天3個專利,它能否打破“真香”?

不過“暫時”放棄高成本、高競爭、薛定諤銷量的整車事業,依然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華為是在走“博世”路?還是“3年”後的“真香”?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END-

配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