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電動車興起的底層邏輯

探索電動車興起的底層邏輯

特斯拉市值突破萬億大關

2021年10月25日,特斯拉成為了繼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之後的又一家超萬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很多人對於萬億並沒有什麼概念,接下來的一組數字,可能會讓你對於萬億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截止2021年12月28日,特斯拉市值超過1。1萬億美元排名第一,排名第2至12的車企包括我們所熟知的賓士、寶馬、奧迪、大眾、豐田、通用、福特、法拉利,以及我國的比亞迪等。排名第2至第12的車企市值總和略超1。1萬億美元,與特斯拉一家市值相當。本文不討論特斯拉的價值是否真的值萬億美元,也不對特斯拉未來的走勢做任何的判斷,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特斯拉這家成立不到20年的車企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這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

時隔百年,電動車興起的底層邏輯

早在1881年,世界上第一輛電動車便已問世,直到2003年特斯拉創立,2008年特斯拉第一款汽車Roadster釋出,其他車企也自此紛紛開始進入電動車領域。從電動車的發明到電動車的大規模普及,中間間隔了一百多年,特斯拉不是電動車的發明者,但卻將傳統車企一百多年都沒做的事情變為了現實。特斯拉今天的成就,不能簡單的歸結於某一單一原因,但談到特斯拉,有一個關鍵詞一定是繞不開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之所以在近些年登上熱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馬斯克在一次採訪中所談及的第一性原理的應用。當被問及為何特斯拉電池成本能控制的如此之低,馬斯克回答道:只需要在金屬交易所看一下組成電池的鈷、鎳、鋁、碳的價格,便可大致地計算出一塊電池的價格。馬斯克不是第一性原理的提出者,也不是唯一一個將第一性原理應用到商業世界的人。有很多家喻戶曉的企業家以及學者,雖未指明第一性原理,但實際上都在應用這一原理解決問題。

比如亞馬遜將自己的成功歸於“飛輪效應”;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傳統線下零售,以及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線上零售,將零售業的競爭歸結為“多快好省”四個維度的競爭;蘋果公司摒棄傳統手機鍵盤,以整塊螢幕代之的“極簡美學”;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將其成功歸因於率先突破使用者量閾值,實現了“網路效應”。似乎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都在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釋世間的萬事萬物及其執行規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思維完全一致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世界的解釋,但符合客觀世界的真理只有一個,這就說明了,很多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至少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絡

是人類思維的共性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松澤哲郎做過一個關於黑猩猩智力研究的實驗,實驗的結論是,黑猩猩短暫視覺記憶整體數字圖案的能力比成年人類要強。對於這一出乎我們意料的結果,松澤哲郎給出了這樣一個可能的解釋:黑猩猩的記憶力可能與“遺覺象”(eidetic imagery)現象或“相片式記憶”(photographic memory)有關。也就是說,黑猩猩的瞬時記憶能力之所以強於成年人類,是因為黑猩猩並沒有對所看到的事物進行邏輯分析,而是簡單的以相片的形式儲存至大腦。與此相比,人類更傾向於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絡,傾向於將所見到的事物進行邏輯加工,找到其背後的聯絡極其執行規律。不僅如此,人類也更傾向於將所見之物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框架,選擇性的忽略認知以外的事物。因此,一個人所感知的事物可能與客觀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一認知方式在原始社會的確幫助人類祖先避免了無數危險,但在當今社會,若想在某個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就要意識到人類認知所存在的侷限,在實踐中刻意去規避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

如何突破思維的界限

想象永遠無法超脫經驗本身,人類也無法跨越現象去認識事物,人無法想象一個從未見過的事物,那我們如何突破既有思維模式,去到更深層找到整個系統的基石,進而找到該系統更深層次的第一性原理呢?本文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進行突破。

一是跨學科思維,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到了一個影響他生活、學習和決策的思維方法,這個思維方法建立在他稱作為“多元思維模型”的基礎之上,他提倡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來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透過對既有多學科知識進行融合來實現認知升級,這樣做的一個優點是,既然是一門學科,大都已成體系,理論相對較完整,學習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對一個新的領域有比較全面的瞭解。但這樣做也有其缺點,那就是比較抽象,學習者很難去直觀的感受所描述的事物和規律,而且學習者容易產生盲從心理,全盤接收前人的觀點。

突破既有思維模式的第二個方法可以是來自現實生活。生活經歷往往都比較具體,人們對於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能有直觀感性的認識。本文認為,思維突破應以第一種為主,但應帶著批判性思維進行跨學科學習,盡信書不如無書,批判性的接受前人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

當福特問道顧客想要什麼的時候,顧客回答:我想要更快的馬車。每個時代都有其侷限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探索,是我們這一代人應交給歷史的答卷。

作者:喻洋,北大縱橫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