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一”長假說起,我們對待“規則”的態度到底應該怎樣呢?

我是所謂青蛙,請點選上方“關注”,一同解析財經、管理方面的有價值資訊。

從“五一”長假說起,我們對待“規則”的態度到底應該怎樣呢?

“五一”國際勞動節,大家早就心懷期盼了,但期盼的一定不是勞動節要勞動,而是勞動節不勞動,放假,而且是七天長假。有人可能很早就已經制定好了出行計劃,要利用這七天長假出門旅遊,飽覽祖國甚至世界的大好山河,如果國內的話,又有長假高速不收費的加持,那就更是放飛被勞動壓抑太久心情的好時機了。這很好,我們都被壓抑太久、約束太久,精神心理都需要釋放。只是,你可知道,這種放飛和釋放,是用什麼交換來的?換來的又是什麼?

先說結論,我們是用對規則的破壞(說好聽點是利用)交換來的,換來的將是對規則的繼續破壞、持續破壞。這個破壞你作為中性詞理解就好,因為破壞的方法有多種,下文講的“利用”只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而且下文也只討論利用,利用也是有很多手段的。

這,便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核心議題。至於對規則的基本態度,是應該遵守呢?還是應該利用呢?讀者朋友自己思考吧;也相信透過我們對規則利用的討論,會對這個問題的選擇性回答,提供一些有益啟發的。

如果你覺得這種討論有小題大做之嫌,我不會怪你,因為我們都身負舊疾,都患病幾千年了,不但病得不輕,而且你我都快感覺不到自己生病了。所以,為治病目的,我特意拿“五一”國際勞動節的長假說事,就像在醫院做活檢一樣,長假這事只是我切出的活檢標本而已。基此標本,我們先診斷、再診治,看看這“五一”國際勞動節的長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再診斷下反映了什麼,最後稍微思考下該如何治療。

從“五一”長假說起,我們對待“規則”的態度到底應該怎樣呢?

“五一”長假是如何形成的?這好像明知故問,當然是法定形成的,五一節放假難道不是法定假嗎?是的,確實,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二條中的規定“(一),元旦,放假1天(每年1月1日);(二)春節,放假3天(農曆正月初一~初三) ;(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四)勞動節,放假1天;(五)端午節,放假1天;(六)中秋節,放假1天;(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3日)”。

這其中有五一國際勞動節嗎?有,有幾天法定假呢?1天。這就不對了,五一長假誰都知道不是一天,不然怎麼叫長假呢?如何放飛心情呢?所以,這五一長假的形成,更多的不是法定節假日,而是對法定雙休日的調換,拼湊出的長假。有人算過,法定節假日的“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勞動節、中秋和國慶節”一共加起來才11天。各種小長假、長假的假期形成,其實都是透過對法定雙休日的調換,拼湊出來的。

有這必要嗎?有,沒有就不會這般費勁地拼湊了。但這裡有一個被隱藏了的問題,或者是被我們熟視無睹了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對規則(法規是強規則)的基本態度,是遵守呢?還是利用呢?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是法規,如果說,此法規上已經規定了允許調換調休,那這個問題仍然存在,法規的後續規條是遵守前續規條呢?還是利用前續規條呢?因為,這裡面不僅體現著立法精神,也體現著立法意識、立法傳統,而立法意識、立法傳統一定是特定文化思想背景下的立法意識和立法傳統。

從“五一”長假說起,我們對待“規則”的態度到底應該怎樣呢?

所以,調休形成的長假,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對規則的利用,以及規則對規則的利用,而不是對規則的遵從。這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巨大!當然,這區別的話題太大,我也在其他文章中從中西方傳統文化視角進行過溯源論證,所以本文就不去討論了。本文的核心關注點是,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我們對待規則的基本態度是利用,這是我們悠久傳統文化的基本性徵和基本標籤,也是傳統文化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多有的鮮活體現。

具體來講,我們又是如何利用規則的呢?從現實看,最基本的手段有兩類。一類是尋找規則的漏洞、縫隙,在不違規的前提下加以利用,或是尋找一些灰色地帶,打擦邊球。“五一”、“十一”等長假形成的調假行為,就屬於這一類行為,明明只有一天假,非要把週末拼過來,說是三天小長假;明明只有三天假,非要調休湊成七天,說是七天長假,弄得節前節後都是累。這很有中國特色,一脈相承地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利用規則的文化意涵。

另一類對規則的利用手段,是玩文字遊戲,透過文字的歧義、多義、疑義,製造模糊,混淆視聽。這已然走出了規則本身,但更顯中國智慧,其最終目的仍是利用規則,透過規避的渠道利用規則。比如,把自殺說成是自主性墜亡,把輪姦說成是輪流發生性關係,把失業說成是待業,把漲價說成是調價,把你窮說成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等等,都是在玩文字遊戲。

從文化視角、歷史視角,開闊一點講,規則二字其實很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找到落地基礎,中國式的智慧更多地體現在,要麼尋求對規則的直接利用,要麼尋求對規則的規避(間接利用),真心真意地遵守,從來沒有這個傳統。中國式的智慧從來不像大智慧,更像小聰明,不管是對規則的直接利用,還是透過規避的間接利用,也不管是透過三十六計謀還是七十二變化,著眼點全在利用上,對規則的遵守,則是從來不會從頭到尾、實心實意的。

作者簡介:所謂青蛙,供職於高校,管理學教授,法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後,愛好書法、旅遊,願我的文字帶給你愉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