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時至今日,現代摩托車已經發展得高度成熟。

在發動機型式方面,可以分為立式和臥式單缸、V型雙缸、並列雙缸、水平對置雙缸、並列三缸、水平三缸、並列四缸、V型四缸、V型五缸、並列六缸、水平對置六缸等,各種結構應有盡有;

排量方面,從代步的50mL到超過2000mL的凱旋“火箭三缸”,細分成數十個不同排量車型;

動力效能方面,最猛的川崎H2R峰值功率已經超過223kW,可以跑出超過400km/h的極速;

車型方面,跑車、街車、巡航車、旅行車、探險車、越野車、踏板車,各種型別爭奇鬥豔,盡力討好不同需求騎手的歡心;

車體材料方面,除了傳統的鐵和橡膠之外,還有更多的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碳纖維等高技術含量材料,運用到車架、發動機、輪輞等零部件上;

安全方面,不但配有高效能的盤式制動,而且匹配了防抱死制動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等電子智慧裝置,為旅途安全保駕護航……

可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摩托車濫觴之初,你知道有多原始嗎?

它就是一輛簡陋的腳踏車,直接裝上動力微薄的發動機!

從蹣跚學步,到成熟大氣,摩托車百年曆程中經歷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輛摩托車,第一輛踏板車,第一輛探險車,第一次安裝導流罩,第一次使用防抱死制動系統,第一次安裝電子油門……

回顧諸多的“第一輛”,我們才知道摩托車百年曆史之不易,才明白如今之可貴,才讓我們在探索未來時,更不容易迷失方向!

【1】 第一輛摩托車

探究誰是最早安裝了內燃機的摩托車並不困難,因為有申請的專利作證—1885年,德國人巴特列布·戴姆勒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內燃機摩托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當時,汽車普遍的動力裝置是以煤炭為燃料的蒸汽機,但是由於煙霧瀰漫、時速不快等原因,工程師們試圖利用其他燃料發明更高效的動力裝置。在奧托工廠任職的工程師戴姆勒辭去了工作,潛心研製高效的小型內燃機,並於1883年獲得了成功,同年12月16日獲得了德意志帝國第28022號專利。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1885年8月29日,戴姆勒將一臺排量為264mL、最大功率為0。37kW(700r/min)的風冷單缸汽油發動機安裝到腳踏車上,讓這輛腳踏車最高速度達到11km/h。這臺機器獲得了專利,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臺搭載了內燃機的摩托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最早的摩托車只是個案,歸根結底,只有投入生產,轉化成市場產品,為社會所接受,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否則只是櫥窗中的展示品。到了19世紀末期,摩托車量產才進入了初級階段。1894年,德國的希爾德布朗-沃爾夫穆勒公司成為首個量產摩托車的廠家,產量達到數百輛,並且第一次將之稱為摩托車;1896年,埃克瑟希爾公司開始生產摩托車;1898年奧林特-阿斯特公司開始生產摩托車……由此而始,摩托車開始進入全面量產時期,皇家-恩菲爾德、凱旋、諾頓、BSA、印第安、哈雷-戴維森等一批摩托車廠家紛紛投產並向市場供應,由此往後,摩托車逐漸擺脫“腳踏車+發動機”的簡單結構,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持續被運用,推動摩托車踏上進化發展之路。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2

第一輛踏板車

踏板車憑藉價格適中、油耗經濟、操作簡易、方便舒適等優點,得到了諸多騎手的喜愛。特別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踏板車的動力裝置開始嘗試較大排量,試圖突破“踏板車=綿羊乖乖仔”的樊籬,為人所熟知的車型包括本田Fusion 250、雅馬哈Majesty 250等。近年來,踏板車大型化的發展趨勢越發明顯,如鈴木的Burgman 650、雅馬哈TMAX、本田“銀翼”、吉雷拉GP800、阿普利亞SRV850……一時間,大型踏板車如同雨後春筍紛紛湧現、無論加速、操控還是安全效能,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比肩大中排量摩托車,徹底顛覆“乖乖仔”形象。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但是,在起步之初,踏板車可不是這個樣子。

踏板車的雛形出現得很早,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吉爾伯特·康普林公司製造、以ABC公司名義銷售的雛形踏板車,輪子很小,123mL單缸發動機安裝在後輪之上,並透過鏈條帶動後輪,最高速度約20km/h。193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薩爾斯佈雷公司開始生產另一種踏板車,很有特色,安裝了自動變速裝置,操作起來很簡單。他們1938年推出的“機動滑翔”,搭載了約1。1kW的約翰遜單缸發動機,並配置了CVT傳統系統。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義大利比亞喬的兒子恩裡克 比亞喬申請在彭堤德拉重建工廠。得到盟軍批准後,恩裡克和他的兄弟阿曼多隨即投入戰後重建。針對戰後惡劣的道路狀況和糟糕的交通,恩裡克在深入調查社會需求後,決定開拓輕型機動車業務,而這離不開航空工程師科拉迪諾 達薩尼奧的鼎力襄助。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說句實在話,科拉迪諾不喜歡摩托車,他發現摩托車的駕駛位置既不舒適也不方便,而且太笨拙了,對老人、婦女來說特別不適用;此外,塗滿機油的驅動鏈條會把車體搞得髒兮兮的,而散漫無章地裸露的線束、零部件也不夠雅觀。因此,科拉迪諾憑藉豐富的航空設計經驗和天賦設計出了Vespa MP6:按照飛機設計的思路設想出整體式結構,即透過整流罩將整個車體遮蓋起來,從而獲得優雅整潔的外觀造型;為了更方便地更換輪胎,他設計出類似於飛機起落架的中心支架;由於採用了小直徑的車輪,車體重心更低更安全;獨特的踏板式結構,讓騎手上下更加便捷,而且坐姿更加輕鬆舒適……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頗有商業遠見的恩裡克堅信這是偉大的創造,他力排眾議將第一款排量為98 mL的Vespa投入生產,第一批共製造了2000輛。同時,恩裡克雄心勃勃地開拓Vespa的海外市場,1950年Vespa在德國投產,1951年開始在英國和法國生產,1953年開始在西班牙生產,隨後Vespa還投產於孟買、巴西、澳大利亞、伊朗等多個國家,小小的義大利“胡蜂”在全世界掀起了強大的旋風。1960年,Vespa總產量突破了200萬輛;1988年則突破了1000萬輛的大關。

【3

第一輛探險車

真正意義上的探險車(ADV)從什麼時候出現?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這就不能不提到首開風氣的寶馬R 80 G/S。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寶馬參與了一系列著名的國際越野賽事,比如“六日賽”和歐洲越野摩托車錦標賽等。在這段時期,寶馬研發出用於參賽的越野/耐力摩托車,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競逐勝利的榮耀。在此基礎上,寶馬設計出既能夠在公路上飛奔疾馳,又能夠在荒郊野外撒野,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多用途摩托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1980年9月1日,寶馬在法國阿維尼翁掀開了R 80 G/S的神秘面紗。這是一款全新類別摩托車,以至於很難將它歸類。與傳統的大型公路摩托車相比,R 80 G/S具備極強的野外生存能力,透過效能極佳;與傳統的越野摩托車相比,R 80 G/S又具備了穿州過府的遠航能力和霹靂風行的疾馳本領。因此,無論是公路,還是鄉村道路,又或者是沙礫戈壁,都難不到R 80 G/S,這點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G是德語Gel nde的縮寫,表示越野;S是德語Strasse的縮寫,表示街道。G/S的名字表明它的身份是介於公路和越野之間的“兩棲動物”。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R 80 G/S裝備了寶馬的成名絕技水平對置雙缸“拳擊手”發動機,排量達到798mL,可在轉速為6500r/min時輸出37 kW的最大功率,在5000 r/min時爆發最大扭矩56。7N·m;加速效能相當出色,0~100km/h加速時間只需5。6s,極速可以達到168km/h。另外,R 80 G/S安裝了單杆後搖臂,裡面容納了驅動軸,機油則被全封閉起來,不但能夠為傳動軸提供優異的潤滑效果,而且做到免維護、全壽命。值得注意的是,儘管R 80 G/S的排量高達798mL,但很輕巧,淨質量只有191kg,這讓它在狹促的空間也能迴旋如意。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多功能、舒適豪華的R 80 G/S,開闢了全新的大型探險旅行摩托車市場,以“多面手”的身份扮演公路摩托車和越野摩托車的雙重角色,獲得市場一致讚譽,從1980年一直生產到1987年,總共生產出21864輛。而且,自問世以來持續進化,已經歷經了30多年的磨礪,寶馬GS系列已經成為探險車的標杆,是摩友野外探險、旅行的征途良伴!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不忘來時路——那些應該被記住的“第一輛”(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