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教教保時捷如何道歉?

誰來教教保時捷如何道歉?

撰文 | 褚韻文

圖片來源 | 網路

恭喜保時捷榮登眾多平臺熱搜,不過這熱搜上的可不是因為做了什麼好事,而是壞事傳千里。

按說這樣一個有著多年輝煌的品牌,正常情況下,消費者對此應該都是發出一些“我的Dreamcar”之類的發言,結果現如今,卻因電動調節轉向柱而收穫一種負面言論,究竟發生了什麼?

事情的起因是保時捷稱缺芯原因,將電動調節轉向柱減配為手動調節轉向柱,但在車主方面遇到了減配未被告知的問題;此外,保時捷稱後續將免費還原,但最終取消更換計劃,且補償不等額代金券的做法再一次引發消費者不滿。

保時捷轉向柱電動調節減配的事情已經沸沸揚揚,不光眾多消費者對此不滿,為自己維權,同時這一事件也在媒體圈當中產生廣大回響。

隨後的一次標誌性事件便是在保時捷新車Taycan Cross Turismo國內的直播上市中,刷屏的內容和這臺車有關的寥寥無幾,相反,以“保時捷涉嫌消費欺詐”、“還我電動調節轉向柱”等內容作為使用者名稱的維權使用者以刷禮物的方式充斥整個螢幕。

誰來教教保時捷如何道歉?

消費者的怒氣值已經積累到了需要爆發的量級,保時捷這時候一看,“躲是躲不過去了,這屆消費者看來有點不太好帶,那我就給廣大親愛的消費者朋友寫一封信吧。”

大家請注意,“一封信”這樣的用詞是保時捷官方給出來的,按說在我們的印象裡,幹出了這樣的事情,怎麼著也應該是一封道歉信吧,起碼能表達出自身的歉意對不對?

不過保時捷可能覺得“我們和消費者關係好著呢,要不也沒那麼多人買我們的車是不是?再說了,我們這麼大的公司,寫封信就夠意思了,你們也別再抓著我的小尾巴不放,給個臺階就完了。”

嘿,合著保時捷是以為我們跟他們裝生氣呢?在信中說一些官方的話、套話,狡辯一下自己的做法難道就能把這件事平息?未免太天真了。

我們來看看保時捷在信中是怎麼說的,“從2020年開始,就一直受到缺芯的困擾。”

嗯,沒錯,這一點我們承認,畢竟不是一家車企面臨這樣的困難。

然後保時捷說了:“2021 年下半年,我們從總部獲悉,為了保證車輛的及時交付,部分車型配備的帶電動調節功能的轉向柱更換為手動調節的轉向柱,以確保車輛交付後仍可實現方向盤位置調節功能。”

這麼看好像保時捷還挺為消費者著想呢?按照保時捷的意思是,我們先把車給你,你先開著,然後我們後續透過改裝來恢復這一功能,如果說現實當中保時捷真的是這麼做的,我倒覺得這種做法還是不錯的,也不耽誤用車、也不耽誤這個功能出現在車裡。

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顯然不是這樣,若是妥善解決也不會鬧得這麼厲害。主要原因就是保時捷對於這件事情的後續處理,我們接著看這一封信的後半部分內容。

誰來教教保時捷如何道歉?

這段話值得關注,“此前的恢復更換計劃將置客戶於持續的不確定性和無限期的等待中。因此,今年第一季度末,保時捷總部被迫決定,取消帶電動調節功能轉向柱的恢復更換計劃。”

這什麼意思,換不了就不換了?之前消費者花的錢就打水漂了?關鍵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就像抖音“蔡老闆”所說,其僅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就訂到了保時捷的電動調節轉向柱,並且表示貨源充足,這可是實打實的打了保時捷一個耳光。

誰來教教保時捷如何道歉?

再來看看保時捷對於無法更換的補償,就像前面提到的,僅僅給消費者一個2300元的代金券,買保時捷的人是差這點兒錢嗎?還代金券,都這麼耍我了,難道還想讓我們消費者繼續在你這消費?請問你這是4S店還是韭菜盒子?

而且根據網上的訊息,一些消費者去保時捷詢問如果加裝這一功能需要多少錢?得到的回覆是3萬元,那之前保時捷給人家的代金券是什麼意思?難道2300的代金券能夠和3萬元現金劃等號?顯然是非常欺負人的做法,關鍵是你保時捷違反了契約精神。

至此,不難看出為什麼消費者開始對保時捷集中火力口誅筆伐,說到底,保時捷純屬活該。

通篇的這一封信在表達什麼觀點?很簡單,我們不給配置是迫不得已,我們其實沒什麼錯,錯都是大環境帶來的。此外,這些賠償能稱得上是賠償嗎?說難聽點,這是把消費者當成不會算數的傻子了吧。

與此同時,我們還了解到一些資訊,保時捷就這一問題在國內外使用者上面形成了差異,據一些使用者指出,北美市場的同類產品所配備的均是電動調節轉向柱,並且在同樣的缺少晶片問題上,北美的使用者獲得了500美元的賠償。

這不禁讓眾多國內消費者的腦袋上彈出大大的問號,為什麼要這麼對待我們?要知道保時捷品牌在2021年的全球銷量當中,國內市場銷量為95617臺,相對於歐洲市場的86160臺、北美市場的70025臺,國內完全是保時捷在全球的最大市場。

不光如此,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保時捷的最大單一市場,難道保時捷不知道中國對於其銷量的重要性?答案肯定是知道的,但是高銷量可能會給其產生一種錯覺,保時捷可能覺得中國消費者離不開這個品牌,不管怎麼樣都會上趕著去買。

傲慢、粗魯,這些詞彙對於國內一些高階品牌來說用來形容其對待消費者的態度非常準確,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從這些品牌4S店開出來的究竟有沒有一臺裸車?消費者是不是都會被動消費很多選配在這些車型之上?

這些問題就不光是保時捷一家的問題,存在這些現象的品牌也該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很多時候消費者和品牌方的位置似乎發生了調換,本應消費者擁有的眾多權力,例如選擇權等,全部轉移到了品牌一方,消費者的作用似乎就剩給你掏錢了。

再說個題外話,在國內市場要想混得好,就得摸清消費者的脾氣,坦率來說,在國內的各行各業,消費者所喜愛的、所支援的大多是能夠讓消費者感受到親和力的品牌,而且除了產品自身之外,消費者也越來越看重產品的周邊價值或是服務附加值。

現在很多品牌就是仗著自己在市場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要麼是同類產品當中自己品牌是“老大”的位置,所以就開始變得目中無人。

雖然在短期內消費者可能因為無法選擇同類其它產品進行替代,但是這些品牌是想做一錘子買賣嗎?難道不考慮一下當市場競爭程度猛增之後,消費者還願不願意看你們這張臭臉?

畢竟老話說得好,和氣生財。而且不要忘了,中國市場不缺任何品牌,就算缺少某一品牌,這一市場依舊會順暢運轉,就拿汽車品牌來說,也沒見誰離開國內市場後,市場就停轉的。

所以對於保時捷來說,如今你作為一家背後實力雄厚的大品牌,對消費者進行一些不誠信行為,或是以滿不在乎的態度應對發生的問題,該心生焦慮的不是消費者,反而是你品牌自身。

最後,從監管層面也應該出手了,任何品牌在消費者的權益面前都不該如此囂張。

【iDailycar】

誰來教教保時捷如何道歉?

誰來教教保時捷如何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