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他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人。”

當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時,莫言卻說自己更喜歡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臺,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歲那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而這一年,距離他開始寫作已經過了整整31年。

輝煌來得雖遲,但終究是來了。

獲獎之後,許多讀者比莫言還著急,希望他儘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長達8年的時間。

8年之後,他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

他說:“八年來,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

拋卻外界的繁華浮躁,閉關潛心創作,用8年時間精雕細琢,打磨出一部足夠優秀的作品。

一向不著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經歷印證了一個至簡至深的真理:

這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沒有一步登天的雲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輝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點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實積累的結果。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獎後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其中大多數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他是個會說故事的人,透過小說中的故事,他向我們傳遞著溫暖與愛,也讓我們明白了,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我一直想說這句話,卻一直說不出來,直到有一天,當我開啟心結的時候,也就是我自己把我的一些經歷寫成了小說的時候,我才明白為什麼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原來他早就悟出了人性的最終歸處。

在以前,我時常焦慮,忍不得半天的寂寞,常常不自覺地就想找人聊天或者打牌、或者往人多的地方扎堆,現在想起來那無非就是怕寂寞孤獨。為什麼要找人玩呢?因為自己內心裡缺乏一種安全感,總想找一種寄託去擺脫這種遊移不定的心無著落的心情。

為了擺脫孤獨,曾想找無數的同性或者異性去傾訴或者發洩,但是短暫的釋懷之後仍然是無盡的寂寞。那種在長夜裡呼天喚地的感覺,真的如孤魂野鬼一樣找不到墓地的歸宿那種感覺;那種寧可在黑夜裡四處遊蕩也不願回家的寂寞折磨得人形同走屍一樣地痛苦。

許多年以後,我終於明白:其實一個人除了在12歲以前有父母或者家人陪伴與呵護之外,就已經開始了孤獨之旅。

而後,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荒涼,即便是半路遇上了愛情和婚姻的伴侶,也是一陣子狂喜,不久之後很快就發現,其實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更多的是同床異夢,

於是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當你在為事業奮鬥的時候,更是感覺到往往是一個人在戰鬥。

合作與背叛,陰謀與詭計,在防不勝防的各種圍追堵截中突圍,到最後還是困難重重,人生的一道道坎兒接憧不斷,爬雪山、過草地,還有婁山關、臘子口,一個一個地在等著你闖關。

當你經歷過無數次期望、盼望、渴望,最後不得不面對失望和絕望的時候,才從根本上確認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面對一切。

為了解決所有這些痛苦,人不得不去工作和學習,以便在與群體的接觸中去排解自我的困惑,轉移注意力,移情別戀、喜新厭舊。在不斷地重複與變幻中尋找那一份安憩之地,哪怕是短暫的一倏或者是面壁十年的孤寂。

一個人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是由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前人經歷過而你自己卻渾然不知,一意孤行地在黑暗中摸索。

抑鬱症患者是由於遇到了問題而自己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造成的。

沒有人生下來都是堅強的,只有在一次一次被捶打之後挺過來了才堅強起來。

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仔細想想,如果自己倒下了,父母和孩子怎麼辦?

如果自己倒下了,難道問題就解決了嗎?自己解決不了的事,留給他們能解決嗎?

如果自己倒下了,誰會可憐與同情自己,既然得不到別人的同情,那又何必自己先倒下呢?

有很多還不如自己的人尚且悠哉悠哉,為什麼自己就不能再忍一忍呢?

這個世界,睜開眼睛看到了,就是自己內心裡的真實世界,永遠睜不開了,自己就與這個世界無關了。因此,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為自己而活,又何必在意那些不愉快的事呢!

人在求解的的過程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從肉體到精神,從感知到認知,從表象到本質,從主我到客我,直到超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來自人的本能,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追求各種個人慾望的滿足和追求個人利益實現的特徵;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樂,活動盲目。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處於社會生活的現實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與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協調矛盾,儘可能地尋找權宜之計,是個體最終行為表現的決策者,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動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來自社會文化,是個體在成長經歷中已經內化為自身價值觀念的種種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為主要內容,超我是人內化了的社會道德原則。這些社會文化與道德信念對個體的要求,往往以犧牲個人服從整體為主,甚至要求個體行為完全道德化,因而與本我相對立。

2。“主我與客我”源於米德的思想。

用通俗的話講,“主我”就是真實的那個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評價中或者別人評價中的那個自己。

米德對“主我”與“客我”的概念做出瞭如下的解釋:“‘主我’是有機體對其他人的態度做出的反應;‘客我’則是一個人自己採取得一組有組織的其他人的態度。

3。“鏡中我”是美國

社會心理學

派代表人物之一庫利提出並用來說明自我觀念形成過程的基本概念。

庫利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透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即是“鏡中我”。

走到最後,突然發現人的一生最好的伴侶是那個虛擬的“鏡中我”,我笑他也笑,我哭他也哭。我常常對“我”自言自語來排解壓力與困惑,只有我自己才不會背叛自己,除了我誰都可以背叛自己,至少是大難臨頭各自飛,離我遠去是早晚的事。

於是,我拼命地掙扎著,為了生活,為了證明我還活著而不斷地折騰,折騰自己同時也折騰別人。總想在生命的驛站逢人便講、遇人便說這一路的風景與過往的經歷,於是便有了敘事和故事。喋喋不休,滔滔不絕。

餘秀華的那一句“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真的是一個孤獨人的心聲,令我震撼不已。

人只有在失去了尊嚴的時候才知道尊嚴的價值,人也只有在失去了真愛的時候才知道真愛的珍貴。所以,當人失去了自我的時候,是多麼地痛苦和無奈。

這時候能挽救自我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不斷地學習與思考,反求諸己,找到自我蛻變的裂縫,化蛹成蝶。

但是,學習的越多,思考得越深,離世俗就越遠了,因而哲人大多都是孤獨的。

金嶽霖這樣感慨:“在極端的情況下,他(哲學家)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

思想與日常生活世界原是有內在關聯的,它也蘊含著思想可以用生活故事來表達的潛在的可能性。對故事的好奇和熱愛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的童年記憶中都銘記著許多自己的和他人的、古代的和現代的、神奇的或恐怖的美麗故事,長大了才知道每一個動人的故事深處總隱藏著某些深邃的思想,每一深邃的思想背後都有一些美麗的故事。

在思想和故事之間有那麼一條神秘又隱蔽的通道,也許你每天從它面前走過卻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你打開了一扇心窗,你突然看到一道隱秘的“哲學的後樓梯”,一直通向智者的生活和思想世界。

在當下,誰要是達到了智者的境界,那簡直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所以,我寧願享受著煙火氣的市民生活,行走於街巷村莊,觀滄海、走西口、行古道、爬長城,也不願終老一生,安於一寓。

既然最好的伴侶是自己,那就與自己同行,感受日月星程吧!

莫言的話總是這麼精闢,觀察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從而寫出戳入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贏得我們的共鳴,他的小說才能受到眾人的崇敬與敬仰。而寫到這兒,我也很有必要給大家推薦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眾所周知,莫言是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諾獎分量不小,莫言能夠獲得,足以說明實力。但實力是要靠作品說話的,我們普通人大可以買他的作品來見證一下。但在我看來,莫言確切是個大師,比如說,上面的文字,便是好的佐證。

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大家信我的話,不妨讀讀他的新作《晚熟的人》,這比他之前的小說更經典,裡頭描寫的人性更深邃。因為這是一本他打磨了八年的小說,當中寫的又是他回到老家後的種種經歷,比如說表弟的妒忌打擊與迫害啦,在村裡大肆傳播他的謠言啦,莫言傷痛地接收這一切,卻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在了新作《晚熟的人》中。

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晚熟的人》是一部讀懂人性的佳作,莫言為何花費了八年時間才將其完成?全在於莫言費了許多心血與精力,越是榮獲此獎,越是在乎質量而非數量;也可以說,莫言將自己大半輩子的人生智慧與閱歷全然寫在了書中,毫不吝嗇地跟我們分享。細細思索,我們每個人都可從書中學來智慧,都可將人性給研究透徹。

人生中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AX31正品 生死疲勞 晚熟的人 莫言諾貝爾獲獎者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