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

他們拒絕交際,總是獨來獨往;他們高度敏感,對他人評價超乎常人的在意;他們畏畏縮縮,卻又十分渴望被接納。

和他們戀愛,會感覺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猜不透他們的心思,讓人抓狂。

在心理學上,這種性格被稱為“迴避型人格”。

極度缺乏的安全感,讓他們像被觸碰的含羞草,把自己“藏”起來,用迴避應對一切。

他們一邊渴望被認可,一邊害怕被拒絕、害怕負面評價,所以總是退縮不前。

殊不知,一味的逃避,只會讓自己在內耗中痛苦,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說:“快活的人生不是用逃避的方式來忘記眼前的苟且,而是用死磕的方式去直面問題。”

習慣性迴避,只會裹住你前行的腳步,成為人生的阻礙。

電影《海上鋼琴師》裡的男主1900,一生都在迴避自己無法面對的恐懼。

1900一出生就被遺棄在遊輪上,遊輪便是他的歸宿。

他從來往的船客口中,瞭解遊船以外的世界;他偷偷打電話給陸地上的人,瞭解陸地生活。

他對陸地生活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他卻從來不敢踏上陸地一步。

有一次,他抵不住對陸地的渴望,決定下船,然而當他看到林林聳立的高樓,道路錯綜的城市時,他退縮了。

因為無法戰勝內心對未知生活的恐懼,他轉身回到了船裡,並決定此生再也不下船。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多年後,遊輪廢棄,即將銷燬,他的朋友力勸他下船,開啟新的生活。

他回絕說:“我出生在這艘船上,夢想的範圍在船頭和船尾之間,我只學會了這樣生活,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它是一段我不知道怎樣演奏的音樂。”

故事的最後,1900和遊輪一起消亡在了海面上,他寧願選擇死亡,也要回避內心的恐懼。

聽過一句話:

“迴避的方式存在,無力面對、無法解決,不能把自己供養給真實而豐盛的生命。”

誠然如此,成就唐僧的,不是經書,而是他直面九九八十一難的勇氣。

同樣的,真正使人蛻變的,不是生活的磨難,而是直面磨難的勇氣。

不斷迴避,成本只會越來越高,那些沒有解決的問題,終將拖垮生活;唯有直面風雨,才能消除弊端,獲得成長。

迴避看似舒服一時,實則艱難一世。

你現有的逃避,多年後會成為你難以救贖的過往。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在《如何擁抱一隻刺蝟》一書中有一則故事:

一場同事聚會,讓迴避型人格的劉宇和王伊相愛了。

戀愛時,劉宇很想與王伊親近,可一旦倆人關係親密一點,他就會很不舒服,進而不由自主地遠離王伊。

婚後,劉宇的內心更加矛盾,他渴望愛情,也希望給予妻子依靠,但每一次妻子靠近時,他便忍不住逃離。

妻子需要他時,他只會冷漠地指責:“這點小事都處理不了。”

為了減少和妻子的相處,劉宇經常故意晚回家;面對婆媳矛盾,他感到十分恐懼,選擇摔門而去。

他和妻子總是為瑣事爭吵不休。

劉宇覺得只要自己不去理會這些矛盾,矛盾就會消失。

就這樣,他們的感情,在劉宇的迴避下,變得滿目瘡痍,偏離了航向。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不得不說,真正導致他們夫妻關係破裂的,不是爭吵,也不是婆媳矛盾,而是劉宇的迴避。

和迴避型人格相處,常常讓人感到壓抑、疑惑,甚至疲憊。

他們總是透過冷漠和逃離來避免傷害,這樣不僅不能改變現狀,反而還會葬送自己的幸福。

正如網友所說:“只有不迴避痛苦和迷茫的人,才有資格去談樂觀與堅定。”

確實如此,我們無法預知命運,但要想未來可期,唯有直面問題,主動出擊。

解決難題的辦法有很多種,停在原地掙扎,是最無用的一種。

俗話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

在生活中,我們唯一要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迴避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越積越複雜,最終侵蝕生活。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有句話這樣講:“懦弱的人只會裹足不前,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迴避只會加深煩惱,唯有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人生,最重要的是跨出第一步,只有跨出第一步,才能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拒絕做迴避型人格的人,是開啟新生活的第一步,以下是幾點改變的建議:

(1) 學會去共情

迴避型人格因為恐懼,會習慣性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因此也很難體會別人的情感需求。

走出迴避型人格,首先要學會共情他人。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所以,不妨試著:

去關注、接納他人的情緒,只有看得見別人的情緒,才能真正共情;

去聆聽和解讀對方的傾訴,想想怎樣才能安慰對方;

給予肯定,共情需要做到:肯定對方產生某種情緒的理由。

人與人之間的情緒,雖然無法感同身受,卻是互通的,共情的關鍵就是關注對方的情緒,並給予理解和關心。

(2) 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自我價值感很低,低到對外界的誇獎都會懷疑,是迴避型人格的特徵之一。

而看清自我,瞭解並接納自己的優缺點,是改變的第二步。

拿破崙·希爾提供了一個自我暗示的公式,即不斷告訴自己:“在每一天,在我的生命裡,我都有進步。”

面對表揚,坦然接受,告訴自己:“我是值得被讚許的。”

面對不完美的自己,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到,勇敢去接受挑戰吧。”

長期以往,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下,一個人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從容。

(3) 弱化自己的負面感受

高度敏感會使迴避型人格過度保護自己,無法接受別人的愛和批評,他們會將批評擴大化,並沉浸在自卑和恐懼中。

其實,那些“杞人憂天”的想法,未必是事實。

他人的批評,只是揭示了一個人的侷限性,並不能定性一個人。

每一次忍不住多想時,告訴自己事情都有兩面性,而人是在錯誤中成長的。

同時多向朋友傾訴,釋放心理壓力,傾訴的過程也是在理清思路,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千萬不要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否則這些負面感受會給你逃避一切的藉口。

(4) 放棄逃避方能產生積極的信念

愛迪生說:“在你停止嘗試的當兒,那就是你完全失敗的時候。”

逃避的人,總是不敢嘗試,越是害怕,越是沒有勇氣面對。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然而,只有放棄逃避,方能產生積極的信念。

生活中,不妨瞭解一下,自己逃避的是什麼?它真的難以面對嗎?

一個人一旦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往往會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勇往直前,克服難題,勇敢面對生活的種種善與惡。

習慣逃避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迴避像一劑毒藥,滲透進生活的角角落落,或潛伏、或爆發,終會以某種方式拖垮你,讓你付出沉重的代價。

恰如網上這句話:“命運可以任你逃避一時,卻不會讓你逃避一世。該面對的不要逃避,該放棄的不要執迷。”

生而為人,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也無法左右生長環境,但可以決定如何成長。

人無完人,與其迴避自己的人格障礙,不如接納它,讓它成為你蛻變人生的一塊墊腳石。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迴避是沉默的影子,唯有直面,才能解決。

往後餘生,願我們能和自己的“迴避型人格”自洽,將一路所見所遇,化作成長的養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