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需要為自己的悲傷建造一個庇護所,我們都會感到悲傷,這很正常。它是我們生命中的一本分,我們必須尊重這一點,不需要偽裝。

在《送你一朵小紅書》中有一句話令人淚目: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在了,你和我爸想過會怎麼過呢?

誠然我們都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可當悲傷的情緒襲來,人還是會下意識的逃避或者壓抑住,而這種認知從孩提時代就被灌輸在腦海了。

比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當孩子哭的時候,大人在旁怒火吼道:“有什麼好哭的,丟不丟人,不許哭。”或者說:“我帶你去遊樂場玩玩具,別哭了。”這些行為看似讓悲傷消失了,但事實上悲傷從未離去,它們只不過換個方式在我們心裡的角落悄無聲息地留下烙印,當同樣的情景再出現,這股熟悉的悲傷情緒就會捲土襲來,而且愈加濃烈。

作家卡農·弗農曾說:

擁有負面的情緒本來就是身體健康的表現。我們不要總想著去對抗它,而是接受它、擁抱它

。是啊,情緒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就如同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一樣。心理學中也說: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面對意外、失去時,保護自身不受傷害,悲傷也是如此,它包含療愈和安慰的力量。

道理都懂,可是在真正面對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是做不到接納或者正視悲傷的存在。感性的英國童書作家安妮·布斯也是如此,她在父親去世三個多月後依舊悲傷不已,因參加活動偶然聽到他人提及埃蒂·伊勒桑的“給你的悲傷,建一個庇護所”,於是就深入思考自己是如何感到悲傷的,最後她攜手獲得多項插畫獎的大衛·利奇菲爾德共同創作了一套寫給孩子同時也寫給大人看的治癒系情緒主題繪本——《給悲傷一個庇護所》,這套絕美的繪本一經出版就獲得眾多好評,也成功入圍了2022年凱特·格林納威獎。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1

話說剛開始看到書名的時候,我就被一種感動所包裹。因為在從小到大的認知中,悲傷一直被認為是消極的、不被接納的,我也一直因為想要擺脫這種情緒而不斷地陷入精神內耗之中,可是現在卻有人告訴我:悲傷也沒關係,給他建一個庇護所吧,讓其順其自然吧。不得不說這句話真的很治癒人心,就如同前幾天看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一樣,總能讓我們內心無處安放的悲傷有了棲息之地,讓其被妥善安放。

在《給悲傷一個庇護所》一書中,作者用詩意的文字和唯美的畫風描繪了一個男孩為悲傷搭建了一個庇護所並與之友好相處的故事。

在畫面中,悲傷是以一個看起來亂糟糟的線團形象出現,這正好符合我們悲傷時卻難以說明白自己情緒的心理狀態。它還有一雙小小的眼睛和一個小嘴,最特別的是它還有一顆多愁善感的小紅心。在大衛細膩的筆觸下,悲傷好似賦予了生命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話說這種角色設定也正好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讓其很容易代入身邊的朋友或者親人,進而覺得悲傷並不是要躲避的東西,而是可以溫柔面對的。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在悲傷遇到男孩之初,整個畫面是冷色系的,就好似我們傷心時的心情,覺得周圍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故事中的男孩用顏料和樹枝為悲傷建立了一座五彩繽紛的庇護所並歡迎它進來,這兩種一冷一暖的畫風,讓人心中對庇護所的期待油然而生。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在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在相遇之初悲傷是沒有小紅心的,而當男孩建立了庇護所後,悲傷的那顆小紅心顯而易見。我思考很久才領悟到,或許作者是用這種方式傳達著:當我們將悲傷拒之門外時,只會讓我們痛上加痛,而當我們接納它時,它或許會帶給我們一種力量,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新的跳動,就如同那顆紅心一般。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在男孩搭建的庇護所中,悲傷想哭就哭,想叫就叫,它想幹什麼都行,

小男孩和他的悲傷相互陪伴,共歷哀歡。更多時候,他和悲傷只是靜靜地坐在一起,什麼也不說。

冬來春去,在男孩溫柔地澆灌下,這個庇護所照進了越來越多的光,悲傷聾

的嘴角也逐漸往上翹起來了,它會陶醉在夏日的玫瑰花的芬芳中,也會某個秋日中走出庇護所去踩樹葉、跳篝火舞。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隨著四季的變換,悲傷的庇護所也變得絢麗多彩,悲傷也在小男孩的妥善安頓享受獨處的時光,所以當小男孩沒空看望它時,悲傷依舊能夠在庇護所中歲月靜好,就此,悲傷成了男孩心中的無人區,那裡有春暖花開、鳥語花香。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有人曾說:

上帝在製造一個缺憾時,必定會用另一處美麗來彌補這一缺憾。無論是到了怎樣一種低迷的時刻,總有一朵花為你開放,總有一束陽光穿透雲層,照耀在你的胸膛。

悲傷亦是如此,當你溫柔以待,即便在困頓中也依舊可以看到希望的曙光。

2

近年來很多人都喜歡說和解,貌似這樣人生才能過得下去,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真的和悲傷握手言和呢?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男主自始至終都沒有和悲傷和解,他的一句“我承受不了”就讓我淚目,是啊,如果那些悲傷可以抑制的住,那未必稱得上悲傷。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可是儘管無奈,受傷的人依舊需要生活下去,佛說“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既然做不到和解,那就學會共情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吧,就像男孩一樣為其騰出一個安身之所,讓其順其自然,即便我們終生與之共存,那也無妨,就像電影中的男主一樣,雖然帶著悲傷負重前行,但當悲傷被妥善安放後,依舊能成為他重拾繼續前行的信念與力量,讓其重新擁抱生活。

有人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一邊揹負著傷痛,一邊依舊努力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因為這個時候它的情緒是流動的,就像一杯水一樣,可以承載各種喜怒哀樂,而這些都是它生命從乾枯到變富饒的基礎,所以換個角度來說,那些負面情緒或者痛苦的感受,也是構成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與其和平共處。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關於這一點在書的封面和內頁都得到證實,如果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在庇護所裡所掛的畫像裡,有一張男孩與悲傷的合照,你猜這會誰放上去的呢?

3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留給孩子一些財富,可是,金錢總有一天會被用完,那我們還能給孩子留下什麼呢?

有人說,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起父母時,你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別再說和解了!有些悲傷註定無法走出來的,那就學會與之共存吧

這本《給悲傷一個庇護所》或許會讓許多父母意識到,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留下一筆無形的財富,那就是在其生命早期教它學會自我療愈,讓其從小就能夠學會正視自己的感受並學會妥善安置。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容易沉溺於某種情緒之中,久而久之就變得極度偏執最後走向極端,但如果這些情緒能得到及時地舒緩或排解,就可以幫助孩奠定早期心理健康基礎,預防某些心理疾病的產生,而這種處理情緒的方式也會在未來幫助他們順利度過許多艱難時刻,讓他們的生命自由而豐盈。

當然我們做父母的也能從中領悟到:學會善待孩子的負面情緒。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曾說:

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即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於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是看小時候他釋放情緒時,父母對其的態度。

所以下次當孩子哭泣或者發火時,不要用暴力來讓其安靜或者指責它,要像男孩一樣學著對這些負面情緒溫柔以待、無條件的接納。要知道孩子在情緒表現最強烈的時候,也正是情緒管訓練最佳時機,當父母給其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其引導下正確認識情緒、紓解情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最後:

看這本書之前我正好看了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劇中男主和前妻相遇的那一幕,像極了陳奕迅的《十年》,

前妻說我愛你,男主亦是,可是它們之間橫跨著一條悲傷之河,你過不來,我過不去,如同山鳥與魚不同路,從此山水不相逢。電影中延續的這種

悲傷即便到最後也沒有得到和解,也沒有找到出口

等拿到這本書時,我就像找到了悲傷的出口一樣驚喜萬分。原來,我們曾經以為無處安放的悲傷也是可以被妥善安放的,我們不需要為悲傷感到愧疚,也不需要像電影中男主一樣壓抑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不需要時時給自己心理暗示“一切都會好起來”、“忘記過去向前看”,因為有些悲傷註定是走不出來的,但我們可以為其建立一個鳥語花香的庇護所,讓其在那一片無人區慢慢療愈,或許有一天等我們再到訪時,悲傷早已漫步於陽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