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遠見的人,應該在40歲之前,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一個有遠見的人,應該在40歲之前,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前一陣,朋友跟我聊天,談到過去的大學同學,其中提到當年一個不起眼的同學小濤。

她說:“真沒想到現在小濤的變化這麼大,現在自己的公司經營的有聲有色的,記得當初他性格那麼悶,話都沒聽過他說幾句。”

和朋友一談起這個性格悶悶的小濤,我似乎抬眼就看見了十多年前的他。

當時他總是帶著一副黑框眼鏡,背個頂大的書包,衝著圖書館走去,遇見我還會尷尬地向我笑笑,然後擺擺手,繼續向目標前行。

現在想起,他好像當初就明白自己的路應該怎麼走。早在大學那個青春盪漾,愛玩的年紀,他就為未來鋪好了路,給自己留了許多後路可走。

我想這世界上確實有這麼一部分人,他們年紀輕輕,但思想卻足夠成熟,身體也能同思想平衡,做到身隨體行。

這可能是因為他飽讀詩書,或者是由於他的生長環境,但無論如何這種能超越同齡人的心智,都值得我們大多數人採其眾長,為以後的自己拓寬道路。

所以,我認為:一個有遠見的人,應該在40歲之前,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一個有遠見的人,應該在40歲之前,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01

培養自己洞察事物的能力

《教父》這部電影裡有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細心的人,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就會發現這一點。公司的兩個員工雖然年紀相仿,閱歷相同,但所在的職位高度卻截然不同。

面對同一件事,有些人只能看見事物的本身,而另一些人卻能透過事物看到本質,從而分析其內在意義,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而後一部分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總會給自己打另一個問號?比如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遇到由同一問題出現的另一種現象時,我們又該怎樣解決?

當你具備了比其他人多一步的思考時,往往就能洞察先機,未雨綢繆,贏得下一步的勝算。

一個有遠見的人,應該在40歲之前,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02

懂得延遲自身的滿足感

“過去的人,誰家東西壞了只知道修,而現在的人東西壞了,只想著換。”

這句話聽了,真的讓人感概萬千。隨著社會腳步的加快,商品的繁多,我們對於物品都有了別樣的理解。

小時候的襪子破了洞,總想著讓媽媽縫縫補補,現在襪子壞了就會扔進垃圾桶。

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戀舊,每一件物品的保質期也就變得越來越短。

以為認知、進步、成功的保質期也會隨之減少,覺得喊喊口號,稍微努努力,就便完成了。

殊不知這些從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只有一點一滴的積累,並在這一點一滴中汲取養分,才能得到更多。

當下,現代人的焦慮心情多屬於進步型焦慮,你想為了希望和夢想學習,進步。

但你努力了一陣過後,卻沒有一絲回報,你變得心灰意冷,然後放棄,但是你還不甘心,然後變得焦慮,又為了另一件事開始努力進取,最終套入了一個死迴圈。

學會延遲自身的滿足感,就可讓自己的內心不在浮躁焦慮,穩定持續的輸入,最終持續地爆發。

一個有遠見的人,應該在40歲之前,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03

懂得運用自己學過的東西

學生時代經常有這樣兩種人,第一種人,會把學過的知識都印在腦子裡,幾年後甚至十幾年後也不會忘記,並且還能熟練運用所學過的知識。

而第二種人,就像應試教育的產物,考完試之後便把所有的知識全都忘記了。

俗話說:知易而行難。一個具有高深學識的人,不一定在能力方面就很強。

知識的積累與豐富固然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而是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比如說我國的經典名著《論語》,當今讀得《論語》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只是草草而過,只知其表面含義,卻不知其中的深刻道理。

而百家講壇中的于丹,每次談起論語,她都抑揚頓挫,解答其中平凡而又深刻的智慧。她說:“我想要的,是讓所有人重新愛上《論語

知識被反覆揉捏,浸在骨子裡,行為也能不斷輸出,帶動自身能力。

那麼這個人就已經做到了知行合一,一個能夠知行合一的人,便會成為一個自律性非常強的人,做好了這點就能賦予他未來無限的光彩。

一個有遠見的人,應該在40歲之前,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一個有遠見的人,總會具有這三條品質。就像歌德說的那樣,不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青蛙,但是青蛙叫的地方必定有水。

當你成為那個會叫的青蛙時,你便會發現你周圍的一切都會在跟著變化。

你的自身能量的散發,就會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目光,在這麼多人的目光與支援下,你即使想停滯不前,也會有一群人來推著你前進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姚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