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抽象藝術哲學《道德經》

世界上最早的抽象藝術哲學《道德經》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老子就說明:道是抽象的,任何人都沒有見過,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奧又深奧,如果道用語言能表述,那它就不是恆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恆名。

《道德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中國文化抽象宇宙觀的核心概念,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作為滋養宇宙萬物,然而又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無形無狀,無影無象,無法用語言闡釋清楚,卻又是真實存在;並非清晰可辨,也並不是昏暗一片,連綿不絕啊!不可具體描述和形容,它反覆回到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的狀態,這就是無形的形狀,無物的物象,這叫做惚恍。然而“道”又無時無處存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可以用人們的意識去感知,的一種“抽象”,所以老子所定了兩個抽象概念名稱“無”和“有”,無並非什麼都沒,只是看不見的物質,處於無名狀態,有是萬物之母,故“道”是最為抽象的道,“名”是最為抽象的名。

老子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與“道”其相似性,即能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物質,似有形卻無定形的“水”。老子認為水是道的化身,“水性似道”,“道性如水”,的水文化複雜抽象概念隱喻,用水來喻美好的抽象事物、人格的體現、是理想人格所具有的道德抽象內涵,形成了西方文化中所缺失的中國特有文化。

,老子認為水是道的化身,是聖人

之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的“抽象”特性很多,能方能圓,曲直隨形,能動能靜,順應時勢,變化無窮,無私無慾,而能化育。

老子認為品德高尚的人就象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不佔有。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卑下之地,平時待人處世善於謙卑,樂於奉獻,有道的人如水淵深清明,虛靜沉默,仁愛於人,不求回報,言而有信,施教立化,不存私心,處事無所不能,行動隨時應變,一個真正至善至美的“抽象”水文化哲學,來比喻高尚的德者人格,來體現理想的聖人之道。

中國文化崇尚“水”的概念,以水作比喻突出與文化的抽象內涵,如: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秦觀“柔情似水”。王實甫“望實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成語“暗送秋波”等都體現中國文化,對水的抽象經驗感受,這些隱喻構成了固定的抽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