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的自殺式行為解惑

端午節屈原的自殺式行為解惑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歷史非常悠久。

端午由來已久,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牽強附會也好,有心為之也好,與之關聯的名人不少。但相信大部分朋友還是認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不畏強權最後投江自盡的屈原吧。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屈原的自殺式行為解惑

眾所周知,屈原是對楚國失望透頂,帶著無窮遺憾投江自盡的。

正常人大多數認可自殺是一種懦夫自私的行為,不可為之,總是勸人只要人在,希望就在,有什麼坎過不去呢?

因為自殺還被隆重紀念的,印象裡屈原是翹楚。中國喜歡的是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我對這樣重要的節日來紀念自殺的人,多少是有詫異的。想來文人和群眾理解了他的行為和思想,對他是帶有懷念與可惜的情感的,懷才不遇,極度苦悶,絕望的心情,六十二歲,覺得心中理想已經無法實現,絕望的心情讓人覺得情有可原吧。

自殺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一時情緒想不開;

有的是要報復活著的人;

有的是生活困頓又絕望;

有的是擺脫病魔疼痛壓力;

端午節屈原的自殺式行為解惑

總的說來,人們覺得有些是想不開,有些是想的太開。

想不開的人,是一時迷茫,激憤,被情緒左右。人走以後,親人淚目,徒留遺憾。近幾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總會有不理解的麻木看客說,太脆弱了,不缺吃喝,沒有挫折教育。可是鮮少有人理解到底為什麼沒有了塵世的眷戀要選擇這樣的悲痛方式?是什麼讓他們有了瞬間的無望?

說到底是因為在他們決定行為的那刻,沒人傾訴理解,無人支援,感受不到溫暖,而情緒的掌控復原能力弱。想對有溝通障礙的父母說,其實孩子要求的很少,試著給予孩子陪伴和無條件的愛吧,把自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去掉,或許生命會有新鮮的色彩和活力。

想的開的人,預謀型自殺,自認為看清了世事真相,洞悉人心,從而生存意志薄弱,失望怨世。覺得自身看透了,沒意思了,人一生大的軌跡都差不多,大家都在按部就班的這麼做。無趣無聊無意義的一生,浪費時間,只是在完成這樣一個過程罷了,不快樂啊。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活著有沒有意義?假如活著沒有意義,還要不要活著?這裡有很多是成年人,有可能是太過堅強,堅強到無人可靠,連傾訴都覺得是自己無能的體現。

無論想開與想不開,其實都是出現了情感障礙,都存在著對生命沒了興趣,沒有在心底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

端午節屈原的自殺式行為解惑

我們從生下來就是要死,為死而生,最初最強的生物本能,會讓我們不想死,怕死。

看不開的自殺,淺顯的讓人覺得實際上是情緒出了問題,溝通不暢,心情抑鬱,封閉凝滯排遣不了壓力。一瞬間的決定沒有了後悔的餘地。

所謂看開的自殺,應該是從思想,哲學層面上選擇了,自己生死的自由。對於後者,想用尼采的話來回答你,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自詡看開,預謀型自殺的人,說到底其實仍舊是沒有想開。如果真正想開,就會在看清黑暗現實之後,依舊對生活保持樂觀與熱愛。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挑戰。如果美滿幸福,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和珍惜;如果不如人意,我們要做的是改變和努力,讓自己練就豁達的心態,健康的體力,充滿活力和對生命的好奇與樂趣。

人生有那麼一些追求,心向陽光,才不會荒蕪,總要有那麼一些淡定,從容面對,才不會患得患失。

彈性對待得失,苦中作樂也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