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 | 一碗“工夫”見人情——2015 年蜜蘭香單叢

品茶 | 一碗“工夫”見人情——2015 年蜜蘭香單叢

茶品:2015 年蜜蘭香單叢

產地:

烏崬山。

特徵:

葉色為淡綠色,較其他單叢淡色,故又名“白葉”。 蜜蘭香是鳳凰單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天然香型茶,具有成熟番薯的蜜香,又有芝蘭的花香。香,銳而高揚;韻,幽而持久。“濃蜜幽蘭”則是蜜蘭香的代名詞。

外形:

條索緊結烏黑油潤。 香氣:番薯蜜香,芝蘭花香。

滋味:

頂口香銳,水中生香,湯感細秀刺激。

韻味:

回甘爽快,蘭韻深幽,持久不散。

沖泡:

潮汕工夫茶,不僅泡的人有功夫,喝茶的人也要有功夫。 當地人喝茶,投茶量都是足足的,要用蓋子使勁壓著出湯, 一杯茶入口便是頂口的香、壓舌濃釅的湯。茶湯裡盡是霸道的苦澀香甘,沒有點喝茶的功夫,三杯下肚,估計就會心慌上頭、手心出汗了。

這樣的茶湯濃釅爽快。我在這裡換種方式沖泡,小壺少 茶,於淡中尋味。用 80 毫升小壺,投茶 2 克,用沸水的熱氣醒茶髮香,不潤茶,直接沖泡。

一至三水。用高衝注水,並淋壺提溫— 孟臣淋霖、若琛出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蒸汽嫋嫋,茶香縷縷……鳳凰單叢的香自不必說,不常喝茶的人也要說一句“好香”。

品茶 | 一碗“工夫”見人情——2015 年蜜蘭香單叢

(孟臣罐(前)若琛甌(後))

蜜蘭香型雖芳烈但並不輕浮,且帶有妥帖沉穩之氣,使人心安。三水後,隱沒在香氣後的山韻氣息漸漸凸顯出來, 帶著烏崬山的清涼幽遠瀰漫,使人如入其境,不可自拔,欲 罷不能,不知又泡了幾水出去……

2015 年蜜蘭香單叢

這款蜜蘭香是我先生的朋友送的,大家都喜歡叫他“阿源”。阿源知道我們喜歡茶,每次見面都會帶來他能找到的好茶一起分享。一年中不會常見,但只要見面,酒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認真地喝上幾泡茶, 既深入交流,也看看彼此泡茶、品茶的功力長進。阿源是潮汕人,金融家, 他對茶的熱愛已經遠遠超出茶葉本身,還有由一泡茶所生髮的地理溯源、人文歷史、生活韻味、人生修養……

想要泡一壺地道的潮汕工夫茶,就要從扇風點火開始。用松明點燃烏黑油亮的橄欖炭,留有間隙地添到風爐裡,在羽扇扇風的助力下,藍色的火焰不緊不慢地燃起來。這種律動還帶著幾分矜持。活水仍需活火烹,用炭火沸起的水與電壺燒開的水還是有差別的,這樣的水更有活性,泡出來的茶會更加鮮活和靈動。因此,即便從準備到水沸有時要用個把小時,還是值得愛茶人等待的。潮汕人待客有個習俗,客來敬茶是必須的,主人親自燃炭煮水是在表達最真誠的敬意。

品茶 | 一碗“工夫”見人情——2015 年蜜蘭香單叢

(分茶勻湯)

潮汕人喝茶極為講究,三隻茶杯組個“品”字,隨時有客到來必換新茶。不管是極費時間的燒炭煮水,還是極為嚴謹的茶席規矩,無不體現出主人對來客的尊重與關照,全心全意、絕無怠慢。這樣的飲茶方式已深深融入潮汕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當中。這樣的一泡茶,彼此喝得有人情、有溫暖, 在三隻若琛杯中拉近了距離。潮汕人把茶葉稱為“茶米”,喝茶就是日常所必需的,茶席間的禮數表達也成為習慣。何為文化?在這一盞茶的杯裡杯外,我明確地感知到文化的根本—那就是習慣,一個地域、一個民族, 可以傳承的生活習慣即是文化的根脈。潮汕人手中的這杯茶,以禮敬之心 待人,以關照之心處事,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溫情。

一位歌手唱出了這杯傳統的工夫茶: 工夫茶,工夫茶,工夫在茶更在功。風爐仔,大葵扇,朱泥壺中蕩春風。品罷歲月品人生,泡盡春夏泡秋冬。歡顏愁緒隨雲去,一腔熱腸天地中。

備註:本文選自《茶修》中第三章第八小節:芬芳的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