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育兒是個技術活。

這是我當媽媽六年來最深切的感悟。

不用說輔食的餵養、精細動作的鍛鍊,也不用說語言的啟蒙、好習慣的養成,單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性情平和、心理健康的人,我都覺得快要了老命。

我家有二寶。

姐姐聰明好學,上進又勤奮,但是性情敏感,做錯事了只消一個眼神她便難過不已;

弟弟憨直單純,做事大大咧咧、沒心沒肺,即便被打了屁股,也只是哼唧一小會便不再計較。

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孩子要如何教養?

若參照同樣的標準,往往弟弟還沒反應過來、姐姐已經委屈大哭;

但若區別對待,我又擔心他們哪一個覺得不公平、不被愛,產生心理問題。

更可怕的是,養孩子六年,我才發現,

每一個育兒問題後面其實都隱藏著無數的關聯問題

吃飯:孩子吃的不僅是食物,更是均衡的營養,正確的咀嚼方式,良好的進食習慣;

運動:孩子訓練的不僅是身體,還有他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冒險精神、團隊意識和勇氣;

語言:孩子說的不是簡單的語言,而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既然是結晶,那漢語、古詩詞、英語……哪一個能落下?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做好打硬仗、持久戰的準備,這是一個合格家長的基礎修養。

而這本由未來教育工作室編撰的《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就是育兒之路必備的

工具書和指導手冊。

它彙總養育0-12歲孩子裡常見的40個育兒問題,透過典型場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內容,將每一個育兒要點詳細拆解、清晰明瞭,讓無意中看到此書的我相見恨晚。

整本書內容詳實,深入淺出,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身心發育的不同特點,全書分為了七大模組: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以幫助新手媽媽快速進入“養娃狀態”為目的,從降低焦慮、學會共情、注重耐心、時間管理等方面講述了家長育兒路上必須具備哪些“軟實力”。

相較於金錢和時間,這些軟實力才是教養孩子的“必殺技”;缺少它們,家長會覺得勞心勞力又不討好,孩子也會覺得亞歷山大。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以幫助孩子快速進入“人類世界”為目的,從孩子的吃、住、行,到建立自信、強健體魄、化解壓力等方面,講述在孩子生命的起點,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打好心理和生理基礎。

這一部分的內容重點在於幫助新手父母建立“科學養育”的觀念,摒棄傳統育兒文化中不合時宜之處,對於初為父母的家長來說,這是一份”必修課”。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成長過程中,孩子不可避免會有各種各樣調皮的時刻——拖拉磨蹭、見什麼都要、一言不合滿地打滾、說謊、叛逆……

與其說這些是孩子的“壞習慣”,不如說這是孩子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因為身心發育的不成熟而特有的行為特點,所以這一部分就是集中講解孩子“壞習慣”背後的成因以及不同的應對辦法。

個人認為,這一部分也是本書最有含金量的一節: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的每一次“調皮”,都屬於兒童的認知與現實世界不匹配的結果。

誰來幫助孩子完成這次匹配?自然是父母。

書中有一個關於孩子瘋狂迷戀零食的案例:

孩子太喜歡吃零食,因為被媽媽管的太緊,只能“即便是別人掉在地上的,他都要去撿著吃”。

奶奶看見了就特別生氣,婆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家長選擇對了零食進行“分類管控”(而不是對孩子過度管控):

制定零食標準,根據其健康程度嚴格區分為一二三等,並跟孩子講清食用規則,哪些可以常吃,哪些不能。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問題的案例:

孩子產生“壞習慣”,不一定是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也可能是家長的標準不合理。

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必須把孩子也當做一個“現實的人”,要正視孩子身心發育的特點,接納孩子的需求,找到解決問題的平衡點;而不是從 “理想狀態”出發,要求孩子做一個完美的人。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在幫助孩子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礎後,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加成熟,就要進入“升級打怪”模式了。

與此對應的,是更高階的能力的培養:

領導力、專注力、抗挫能力、想象力、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主閱讀能力……

這一部分的內容對6歲以上的父母來說絕對是要重複讀三遍的重點,但是對於低齡兒童的父母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比如,在“如何提升孩子學習能力”章節中,家長總結到:

自信心是孩子的根本,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學好的能力。

而自信心的建立,則應該是從孩子嬰幼兒階段就開始的;

當孩子自我意識尚未完全建立、自身還處於混沌的“小獸”狀態時,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完全來源於父母。

這意味著,如果父母給與孩子充足的愛,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可愛;

如果父母給與孩子足夠的信任,孩子自然就會相信自己。

而這一部分,在本書的第二模組中有詳細講解。

再比如,家長提到,對於剛入學的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是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的辦法。

但遺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享受遊戲:

遊戲大多包含著合作與競爭,而內向的、不自信的、體能或語言發育落後的孩子,即便玩遊戲,他們也總是慢慢吞吞、表現差強人意,又怎麼能體會遊戲的快樂,進而體會到隱藏在遊戲中的學習的樂趣呢?

所以,這一部分不僅適合急需提升孩子高階能力的家長,也同樣適合低齡兒童的父母——你要明白,你現在做的每一步,對孩子的未來都非常重要。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不管是入托入園,還是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對於孩子來講,這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全新的環境、陌生的老師與同學、必須要遵守的規則、學習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困惑,每一個都會對孩子稚嫩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

跟同學相處不開心怎麼辦?遇到校園霸凌怎麼解決?家長如何與老師有效溝通?到底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如何選擇幼小銜接班?

這一部分的內容沒什麼高深的理論,但全都是實打實的“乾貨”。

比如對於校園霸凌,家長分享的經驗直接是:家長老師都必須參與進去,幫助孩子解決。

這裡面所蘊含的邏輯是:

如果只是單純的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孩子心理會認為,“哦,原來家長幫不了我。”

而孩子之所以被欺負,要麼是本身沒能力反抗,要麼就是被同學孤立。這意味著,他並沒有還手的“機會”。

而這樣的溝通只要那麼有一兩次,孩子就再也不會向家長求助了,因為說了也沒用啊。

自己做不到,又沒有人可以幫助,這樣的孤立無援,才會真正把孩子逼入絕境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中國的孩子在學習上是沒有太多選擇權的。

不管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結果都是一樣:

學習任務一年比一年重,競爭壓力一天比一天大。這是現實。

要想讓孩子學得好,就必須從最基礎的學習習慣抓起——上課專心聽講,課後認真複習,與老師積極互動,始終保持良好心態……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可偏偏有些孩子就是栽在了最基礎的問題上:

上課小動作不斷,作業亂塗亂畫,有的過分在意老師評價,有的則是完全拿老是不當回事……

怎麼辦?在解決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問題上,一位家長分享了這樣的方法;

首先,調整自己的態度——越催,孩子只會越反感越墨跡,家長要尤其當心自己“好心辦了壞事”;

其次,仔細詢問原因——是會了沒興趣,還是壓根不會做才墨跡,還是沒有養成良好習慣?

第三,對症下藥——沒興趣的用遊戲的方式推動孩子進行,不會做的分重點各個擊破,沒有好習慣的加上各種工具如計時器、計劃表;

第四,及時反饋。做得好的有表揚,做得不好的指出問題。好的行為習慣都是需要不斷強化的,自學成才……那是個例。

這幾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孩子磨嘰時,你能否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去吼孩子?

孩子對你的方法“不感冒”時,你願不願意再多做一些嘗試?

堅持了一段時間改變不明顯時,你還能否做到繼續溫和耐心?

育兒是個技術活,它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和信心。

這不單是對孩子的成長,更是家長自身的成長。

所以有人說,育兒就是育己~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這恐怕是很多家長都會面對的問題:

在二寶小時候,如何能讓大寶順利的接納二寶,不會認為父母偏心? 大寶二寶起爭執了怎樣一碗水端平?

說實話,我自己有了兩個孩子之後,才發現:

父母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多個孩子的家庭中,父母一定是有所偏向的。

同樣的教養環境,有的孩子就更聽話懂事,有的就很頑劣調皮;

即便都乖巧有禮,有的孩子長相俊美,讓人心生愛憐,有的則相貌普通,毫不起眼。

“偏心”是正常的,父母也是人,也一定會有自己的偏好;

關鍵是,如何才能不讓父母的偏好影響孩子的發展與家庭關係的和諧。

平衡是一種藝術。

在這本《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中,一位家長分享到,在涉及到孩子們的“戰爭”時,最好的做法是“只傾聽、不評判”。

我忍不住為這位家長豎起大拇指:

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可以做到把自己“卡”在中間、保持中立。

絕大多數家長的做法是批評大寶、安撫二寶,或者“誰有理支援誰”。

但問題是,孩子們之間的小糾紛(原則性問題除外),真的能講清楚道理嗎?

即便你講的清,孩子挺的懂嗎?

即便孩子聽得懂,你能確保你的道理就是最客觀最全面的嗎?

且不說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家長看的也未必是全部真相,單單試圖“對小孩子講道理”這一點,就已經偏離了正確航向。

孩子需要的是傾聽,是在父母這裡得到關注、尊重與認可,是感受到父母的愛、手足的愛;

一旦他們在內心確認自己是被愛的、被接納的,其他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本書搞定0-12歲孩子40個育兒難題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教”的過程,是父母向孩子學習的過程,是父母重建認知、努力求索的而過程,也是父母彌補自己童年遺憾的過程、創造奇蹟的過程。

這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初衷——做合格的父母,我們需要更精進的學習。

希望這本《好孩子,是教出來的》能給各位父母帶來更多的啟發與思考,長路漫漫,我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