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守田、積德和擇交,傳奇家族的解讀和你想的不一樣

清代康雍乾三朝,安徽桐城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人聰慧絕頂,處事嚴謹,有安邦定國之才,先後躋身宰相之列,軍國大政,多出其手。特別是張廷玉,他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官員。張氏家族極為顯赫,當時人稱譽“父子雙宰相”,“三世得諡”,“六代翰林”。

張氏家族的思想精華可以用張英在家訓《聰訓齋語》中的一段話來概括:

“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讀書、守田、積德和擇交,傳奇家族的解讀和你想的不一樣

這句話沒有生僻字,看似平易淺顯,但是多有誤讀,根本原因在於精英家族與平民家庭雖然用詞一樣,其適用情境、話語體系和內涵卻天差地別,甚至與一般人的理解完全不同。

“讀書者不賤”這句話,表面上是勸誡世人認真、用功地讀書,這個理解不能算錯,但是,對於精英家族來說,

科舉考試是家族教育的核心要務

,科舉策略一直襬在重要位置,可以說是把科舉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當然科舉是次要的,更為重要的是透過科舉直通官場,“學而優則仕”。張英6個兒子中,4人中進士,而張廷玉4個兒子中有2人中進士,有3人入內閣。人稱“自英後,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為講官”。

“守田者不飢”這句話反映了學者的地主生活,雖然張氏家族眾多人員入朝為官,但是,正如李弘祺在《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一書中所說,在17世紀的張英眼裡,家族要想確保長盛不衰,除了必須在官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地產的適當投資與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他曾著有《恆產瑣言》一書,其中論及投資土地如何能夠發揮過往家族組織的功能,對子孫求取功名有所幫助。他把地產稱為“恆產”,他認為

有恆產才有恆心,即便是地產的投資也具有道德層面,而且是追求無悔人生的必備條件。

讀書、守田、積德和擇交,傳奇家族的解讀和你想的不一樣

對於“積德者不傾”句話,需要注意的是它在整段話中的順序。平民家庭往往把德放在第一位來抓,教導孩子做個好人。我在小時候,父母的教導就是可以學習不好,但是做人不能出偏差。但是,在張英這裡,德僅僅放在了第三位,升官發財放到了前二位,——科舉就是為了升官,而地產投資與管理即為守財,發財。也許在張英的思想意識裡,不能升官發財,德就是個屁。

對於耕讀世家來說,如果僅僅止於升官發財而無所追求,不在德行上有所建樹,就無法建立強悍的影響力,只不過是一隻土鱉,不值一提。這一點,從六尺巷的故事中可見一斑。當鄰居擠佔桐城老宅時,張英得知後回信說:“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我讓你三尺,你又讓三尺,成了一個六尺巷子。這反映了他厚德載物、寬宏大量的氣度。

讀書、守田、積德和擇交,傳奇家族的解讀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德行上的努力,很多時候來自於勢力強盛的大家族有著外人無法察覺的苦衷。從國家層面上看,這些大家族有著潛在的威脅性,稍有不慎就會遭到皇帝的打壓。由於張氏家族影響之大,震驚朝野,宰相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曾奏請皇帝抑制其勢力發展,他說,“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極盛”,“今未能遽議裁汰,惟稍抑其遷除之路”。伴君如伴虎,張氏家族身處政治漩渦,努力做出一些善舉義行,如張廷玉讓探花,捐款修建良弼橋等,以此來消解非議和猜忌,這也是自保之策。

“擇交者不敗”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在於“張、姚二姓佔據半部縉紳”的說法。劉統勳上奏疏中說,整個朝廷文武官員來自張氏家族的有19人,來自姚姓家族的有10人。張、姚都是桐城巨族,二姓透過聯姻的方式抱團發展,基本上沒有平頭老百姓什麼事了。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王八,人分三六九等,一等人找一等人,各安其命,各玩各的,雖然有精英階層的敗亡與寒門逆襲,也只是個例和特例,動搖不了階層固化的狀況。劉姥姥進大觀園,終究還是要回鄉下老家的,農村的小芳再“溫柔又善良”,“辮子粗又長”,也無法阻止知青回城急匆匆的腳步。

讀書、守田、積德和擇交,傳奇家族的解讀和你想的不一樣

安徽桐城張氏從江西省鄱陽遷來,經過兩百多年的耕作經營,漸次發跡,到了明清時,舉業不斷,官宦迭出,名滿天下。之後綿延到了19世紀,張氏家族仍然能夠自行翻印張英父子的著作免費送人,前後歷經四百年而不衰,堪稱傳奇家族。其家族顯赫興盛的密碼大體蘊藏在張英的這段話中:“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細讀之下,竟然對今天的我們頗多啟迪。

穿透語言的迷霧,看清字面意思背後的深義,解讀語言承載的思維與思想,有時候發現,華美璀璨的詞藻猶如一襲高貴的袍子,仔細一看,上面粘著飯粒子,閃著油膩的光,有著黢黑的邊。要想不被矇蔽,須有一顆學習精進的心,養成一雙慧眼,像火眼金睛的孫猴子看穿妖魔鬼怪一樣,看穿文字所維繫的那個真實的含義。

讀書、守田、積德和擇交,傳奇家族的解讀和你想的不一樣

歷史上的父子宰相——張英 張廷玉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