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中國之脊樑

現在想來,讀書時代已是久遠以前的事了!

對於語文總是那麼感興趣,文字的魅力不是一句兩句就可以表達清楚。尤記得,那時候喜歡那些華麗的詞藻,押韻的詩文,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太上心,因為那時候讀他的文章感覺很無趣,即便他的文章總是重點課程,某些片段還是要求要背誦的,總體屬於被動學習。

魯迅先生——中國之脊樑

魯迅

後來長大了,拿著舊書讀到他的文章,再加上額外買了一些他的書來讀,如獲珍寶。才明白,小時候不喜歡他的文章大概是沒有從內心去感受他真正的寫作意圖,最多是去跟著取笑那些文章裡無辜的主角,再加上沒有去感受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所以,那時候對於他的文章只是淺嘗輒止吧!

魯迅先生被人喻為中國的脊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他處於清末民初時期,那是個時局動盪的年代,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年代,國民生活極端困苦。魯迅先生本身出生於富足的大家庭,得以留學日本學醫,為的是從醫療上來幫助國人,減輕他們的痛苦,但是,魯迅是一個洞察力跟覺醒度非常高的人,他越來越覺得,中國人最根本的需求不是身體上的治療,因為那時候中國四分五裂,國民不團結,思想麻木,愚昧至極,所以,他做了一個非常驚人卻對近現代中國影響深遠的決定——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中國之脊樑

魯迅

在魯迅的文章中,我們可以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在腦海裡看見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很多被選入課本中,讓學生去體會那個時候底層人物的普遍思維跟生活情況。比如《故鄉》裡的閏土,再去讀這篇文章,越是能體會那種強烈的情景變化,小時候的天真——中年被生活壓力壓迫後的神情呆滯(連雙手也像樹皮一般),晚年的閏土更是沒有經濟支撐看不起病而死去,閏土濃縮了那個時候的整個底層人民的形象,在苦難裡強撐,卻找不到出口;《祝福》裡祥林嫂的形象,我想沒有人會忘記她的悲慘命運,她是封建社會底層女子的縮影。一個任勞任怨卻沒有任何知識的寡婦,在死了丈夫後,被婆婆賣給他人,又二次守寡,孩子還被狼吃掉,精神肯定是瀕臨崩潰的,所以她總會向他人提起她的遭遇,好讓人同情她,可是,人們後來都習以為常了,反而認為那就是個笑話,這些冷漠的群眾,也映射了當時時代背景下冷漠的人情,內心的冷漠,不團結才會讓國家不發展,才會讓國家四分五裂;《阿Q正傳》裡的阿Q更是滑稽了,自身無能,鬥不過別人,就善於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總是在被欺負過後從內心來取勝,他還有一些流氓行為,比如欺負女人,也許也只有這一點讓他多少可以找到一點存在感,阿Q是典型的鼠目寸光,欺軟怕硬,這篇文章映射了當時中國被世界列強欺負卻軟弱無能的時代背景,任由他人宰割,就像一個小丑一般……,透過一篇篇文章看出,魯迅先生想讓世人從精神上崛起,真正強大起來,國人強大,國家才可以強大,所以,他一生的寫作都在圍繞人性的認知與覺醒,讓中國人真正強大起來!

魯迅先生——中國之脊樑

魯迅

魯迅先生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他的思想以及文章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亞洲,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假如對社會看不透徹,得向魯迅先生學習,從細枝末節的事情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就算是殘酷的,也要去揭露與面對,做一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