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所有的人、事、物為何都可稱之為“東西”:“東西”的來歷

在我下樓時,碰到美女鄰居,趕忙熱情地打招呼:“幹啥去呢?”美女鄰居甜甜地笑曰:“到菜市場去買點東西。”

兩位女同事吵架。一個說:“你算個什麼東西!”另一個還嘴說:“你是個什麼東西!”

一個失戀的女閨蜜,一邊喝著酒,一邊抱著我痛哭流涕:“愛情是個什麼東西!”

一位女子看到一位朋友嘴裡包著東西:“你一個人在偷吃什麼好東西?”

……

你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對話比比皆是、習以為常。

世間所有的人、事、物為何都可稱之為“東西”:“東西”的來歷

那麼,人們為什麼總會把一切事物都說成“東西”呢?

這就需要小編跟你嘮叨一下“東西”這個詞語的來歷了。

“東西”,本意是從東到西的距離或方位。是一個表示方位的名詞。

“東西”,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人、事、物。

當人們說起“東西”一詞時,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東西”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

“你把這個東西收好了。”指某種物品。

“他真不是個

東西

?”就是罵人的意思。

“愛情這個東西太折磨人了!”則是指虛無縹緲的感情。等等。

世間所有的人、事、物為何都可稱之為“東西”:“東西”的來歷

關於“東西”的來歷,有這樣幾種傳說:

一種說法是:

在古代,我國先民把金、木、水、火、土稱為“五行”,對應的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因此,東方屬木,代表一切植物;西方屬金,代表一切金屬;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方屬土。

由於水、土、火是最常見的物質或現象,逐步被古人忽視。而木(植物)和金(金屬礦物)最受人們重視,代表了一切有用的物質。

於是,人們就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向聯絡在一起。慢慢地,就形成了“東西”這個詞,並用“東西”代表世界上的一切物體。

世間所有的人、事、物為何都可稱之為“東西”:“東西”的來歷

另一種說法是:

一天,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走在路上,碰見好朋友盛溫如提著一個竹籃子上街。

朱熹問:“你上哪兒去呀?”

盛溫如回答說:“上街買點東西去。”

朱熹又問:“為什麼都說買東西,難道不能說買南北嗎?”

盛溫如回答道:“肯定是不可能的呀。”

於是,盛溫如根據金、木、水、火、土,與東、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一一向朱熹進行解釋說明:

“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金、木”之類的,竹籃子都可以裝下。”

“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火”之類的,竹籃子是裝不了的,也是不能裝的。所以,出去買物品時,只能說買

東西

,而不能叫買

南北

了。”

世間所有的人、事、物為何都可稱之為“東西”:“東西”的來歷

還有一種說法是:

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學者龔偉考證:

東漢時,商人大都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當時,在民間,俗語經常有“買東”、“買西”的說法。即:到東京洛陽購物叫“買東”,到西京長安購物叫“買西”。因此,“東西”就成了各種物品的代稱和統稱。

再一種說法是:

當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陳望道在其所著的《修辭學發凡》一書中,對“東西”一詞的解釋為:

“東西”是借代修辭格,是以部分代替全體。各種物產來自東西南北中,如果把物產稱為“東西南北中”,顯得比較累贅。因此,就用“東西”來借代。慢慢地,也就成了通行的叫法和通俗的用語。

世間所有的人、事、物為何都可稱之為“東西”:“東西”的來歷

其實,從史書記載中,在南北朝時期,有關“市”的記錄中,就能看到有關“東西”的描述。

比如:當時的一首樂府民歌《木蘭詩》中,就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

轡頭

,北市買長鞭。”的描寫。

後來,到了宋元時期,“東、西、南、北”市中,人們大都喜歡到東市和西市採買物品,逐步淘汰了南市和北市。所以,買“東西”這一稱謂,就慢慢地流行開了,並流傳至今。

小編對於“東西”的解釋和說明,你覺得有道理嗎?在此拋磚引玉,敬請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