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距離最難把握

三毛曾經說過: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人與人之間,什麼最難把握?距離。

離得太遠,當然遺憾;走得太近,也同樣是場災難。朋友如此,親人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人與人之間,距離最難把握

01

一位生物學家在澳洲的高原上研究狼群,發現每個狼群都有一個半徑15公里的活動圈。把三個狼群的活動圈微縮到圖紙上,便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個圓圈是交叉的,既不隔絕,又不完全相融。

狼群在劃分地盤時,留有一個公共區域,相交部分為它們提供了雜交的可能性,不相交部分又使它們保有自己的個性。當活動圈重合,狼群則廝殺,活動圈相離,狼種則退化。

無獨有偶,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十幾只刺蝟放到戶外空地上。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他們只好緊緊靠在一起,而靠攏後,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刺,很快就分開了。

可天氣實在太冷了,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捱得太近,身上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

就這樣反反覆覆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在受凍與受刺之間掙扎。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彼此刺傷。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刺蝟原則”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狼與狼相處有交叉圓原理,人與人相處亦如此。交往中要把握分寸,不能沒有距離,也不能距離太遠。有距離便有美感,彼此才會互相欣賞,互相包容,親密的關係才得以保持長久。

交叉圈理論向世人暗示了一種與親愛的人相處的藝術。

親密的人之間應該是兩個相交但不重合的圓。交叉部分是彼此的共同世界,可以盡享親情和溫馨,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獨有的天地和色彩,甚至是隱私。再親密的人也不應該將這部分慷慨地全部出讓,也不能因一時的矛盾而無限擴大。

當兩個圓沒有了距離時,加重的只是陰影。在陰影的籠罩下,放棄與獲得都是痛苦的。

人與人之間,距離最難把握

02

懂得交又圈理論的人,懂得保持最合適的距離的人,就會擁有最完美的感情生活。

有意思的是,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裡,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實驗者便進去坐在他(她)旁邊,來測試他(她)的反應。

結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實驗者到別處坐下,還有人非常乾脆地說:“你想幹什麼?”

這個試驗一共測試了80個人,結果都相同: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一個主辦人在安排外交會談座位的時候,由於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有放上一個茶几隔開。

結果坐在這兩張沙發上面的客人一直儘可能靠在沙發的外側扶手上,而且身體也經常後仰,顯得侷促不安。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

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越近越好的。正如蔡康永說的:“過於密切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距離最難把握

03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人與人之間,距離拿捏要恰當好處。

讓心理距離近一點。陳佩斯曾用兩句歌詞形容他和朱時茂的關係:‘’從來都不曾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一旦朋友有危難,隔著千山萬水也趕來,就夠了。

讓物理距離遠一點。君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扁舟順流下,彼此招招手,或瀟灑打個飛吻,詩情畫意拂春風,君子之交淡如水,就很好。

生活的大藝術,就是對人與人距離的拿捏,拿捏得好是高人,反之只能歸於蠢人了

古人曰,旁觀者清,就是因為站遠了,才看得分明。真正靠譜的關係,都有點“冷淡”。再好的關係,也要做到話不說盡、事不出格、互相尊重,而這些,就是不能缺失的“冷淡”。

人與人之間,距離最難把握

話不說盡,是分寸。

《菜根譚》中說: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在說話上,這告訴我們要懂得一些門道、把握一種分寸,才能做到初見讓人喜歡,長久相處不讓人厭煩。

與人交際,最重要的就是分寸。

話說七分滿,是一種謙虛的人生哲學。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弘一大師晚年時,寫有一首詩:“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這樣的關係,能夠長久維持。如果兩人關係濃如蜜,往往離分開也就不遠了。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聰明的人,懂得在說話上“冷淡”,把握分寸,話不說滿,這才是成功的為人之道。

人與人之間,距離最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