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宅家的日子裡不停地刷著影片,每每刷到萌萌的阿貓、阿狗總會駐足停留。

現在養貓養狗的人真是太多了,似乎人們把無處安放的依戀轉移到了可愛的小寵物身上。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人對依戀對關係有天生的需求,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有,直到我們離開的那一刻。

我們真的有依戀的物件嗎?其實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依戀的需要,但獲得的過程中卻一波三折,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未完成的依戀。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未竟的依戀》是一本從關係角度探討人是如何長大的,又是如何養兒育女的書。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心理創傷,看到創傷就有機會修復;而看不到的,有可能出現代際傳承。

本書帶給人很多的驚喜,比如它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本書提供了包括過去50年的精神分析、依戀理論、依戀研究相關流派以及不同主體間關係的主要研究成果,但卻一點都不雜亂,而且每一項研究結果都能在恰當的時機展現出來。可見作者對這些理論成果的應用相當的熟練。

我們可能都認可關係的重要性,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早期人們並不研究兒童,更不研究剛出生的嬰兒。人們簡單地以為,“嬰兒是一種具有消極社會性的生物,像一種退化、孤立、自閉的物種。”

作者總結了大量的研究結果,總結出令人驚喜的發現,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一直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

出生6周的孩子發出咿呀聲,並且用聲音跟母親交流的過程中,會採用停頓的方式等待母親的反應,並對母親的反應做出進一步的反應。

以前在講授母嬰護理的課程當中,我也會提到嬰兒會轉向母親發出聲音的方向以及母親身體所在的方向,甚至造成頭睡偏了。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現在才知道這背後有它的心理原因,那就是

嬰兒在努力接近其依戀的重要物件。

嬰兒的關係性體現在

:一是嬰兒以關係為導向;二是嬰兒為關係而生;三是嬰兒的成長是其重要關係的真實反應。

嬰兒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自然也會遇到挫折,也會產生失望,嬰兒獲得的安全感是不一樣的。

“那些在安全、充滿愛意的關係中成長的孩子,會在不同領域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潛力。”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作者在本書當中也試圖建立關於依戀理論的一個系統知識框架。

本書從嬰兒出生起就在努力建立關係談起,繼續談到一個不成熟的、依賴性強的孩子,如何與一個成年人之間建立情感關係與安全感。

我一邊讀一邊回顧起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思考自己安全感的程度和來源;另一方面也不由得去思考,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如何影響了自己孩子的依戀模式和安全感。

接著作者將視角轉向

心理創傷導致的依戀紊亂及其重構的策略

;最後提到

要想加強和修復早期關係可以運用的具體干預原則和技術

,將有效的策略進行了實踐應用。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

這本書並不厚,可以說相當的凝練,又不失具體案例的描述。每一章節都值得反覆的品讀。

每個人都不可能出生於一個完美的環境,就像小王子也會厭倦自己的星球;每個人也不可能有完美的依戀物件,就像小王子也會懷疑自己和玫瑰花的關係。依戀關係值得我們去細細地探索,去建立比之前更好的依戀關係。

未竟的依戀,不只是影響親密關係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