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就可稱王,這株“大躍進”時代的“棉花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廣大人民群眾熱情高漲,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口號激勵下,伴隨著播放著“東方紅”的衛星上天,農業生產上也放出了不少“衛星”,但最後證實,許多小麥、玉米、高粱、甘薯、水稻等高產紀錄,都是頭腦過熱造出來的,但50年代後期出現的“棉花王”確實實實在在的呈現在人們眼前,甚至還在北京農展館展覽了許久。

大的就可稱王,這株“大躍進”時代的“棉花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棉花是攸關“豐衣足食”的重要農作物,在80年代之前棉織品都要憑票供應。由於過去一畝棉花就產幾十斤皮棉,提高棉花產量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棉花是多年生木本作物,條件適合可以週年生長,但在我國基本是一年一作。五十年代初,雲南省賓川棉場培育出了棉花良種“賓川373”。1959年夏天,在鐵城生產隊種植“賓川373”良種的棉田裡,長出了一株結鈴 420 多個、成鈴 300 多個神奇的“棉花王”,引起轟動。

大的就可稱王,這株“大躍進”時代的“棉花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真正把棉花種成“樹”的還要看河北辛集農民王滿友種出的“棉花王”。北方與南方比,作物的生長期短,棉花在每年的10月20日左右下霜後停止生長。舊城鎮宋家莊的王滿友就要創造人間奇蹟:1958年3月,王滿友等人把棉花種在溫室中,經過精細管理,終於培育出了一株“棉花王”。

大的就可稱王,這株“大躍進”時代的“棉花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這株“棉花王”一共生長了一年零六個月,株高達4。9米,圍徑8•8米,主果枝、亞果枝、再生果枝共426個,共有蕾鈴2296個。為了方便大家參觀學習,1959年9月14日,鐵道部呼叫專車把這株“棉花王”送往北京農展館展出,農展館把原來的門子拆掉一部分,這棵“棉花王”才進去了。當然賓川的那株“棉花王”也被送進北京農業展覽館。

大的就可稱王,這株“大躍進”時代的“棉花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在慶祝國慶十週年的電影專題片中,曾專門對“棉花王”進行了報道。彭真同志親切接見了農民代表王滿友。當然同時期辛集先鋒人民公社也培植了4棵“棉花王”,其中一棵株高2。7米,圍徑3。24米。株型緊湊,有主果枝25個,亞果枝78個,副果枝91個。在1958年12月28日測定:已吐絮231朵,尚有蕾鈴342個。時值隆冬,每天還開花3~4朵。1959年10月,王滿友又將其培育的14棵“棉花王”,送往印度國際博覽館展出。

大的就可稱王,這株“大躍進”時代的“棉花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需要指出的是,棉花能長成“樹”,就是基於其無限生長習性,只要田間適合就能無限生長。但是,產量是畝株數和單株產量的乘積,植株高大了,那每畝的株數就要減少,至於是否高產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像“姚明”的身高只是個例,不能代表全民身高。但在那個年代,有“棉花王”的存在,對刺激廣大生產群眾的勞動積極性還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