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銀行家和資本家原來藏身寺廟

世界最早的銀行家和資本家原來藏身寺廟

兒時,特別喜歡看西遊記。劇情通俗易懂,人物性格各異,各路神仙騰雲駕霧、變化莫測,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唯一感到疑惑的是,常聽父母時說:僧人必須“不捉金錢戒”,即徒手不沾錢,即使迫不得已,也只能接受教徒的食物。可是,劇中唐僧四人因為沒有給阿儺和迦葉兩位尊者所謂的“人事”,所以得到的是無字經書。

四人返回求助佛祖釋迦摩尼,佛祖卻說道:“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最終無奈,唐僧四人也只得將唐主親賜的紫金缽盂相贈,才得換回真經。隨著閱歷的增長,才明白,僧侶是世界上最早的銀行家、資本家。

在我國,自隋唐至南北朝時期,“寺廟銀行”業務廣泛,其功能絲毫不亞於今天的銀行職能,可以存錢、放貸、拍賣、抵押等,算得上是歷史上第一個集存款,借貸和典當於一身的半官方信用機構。首先可以存錢,因為皇家對寺廟的恩惠,很多寺廟土地可以免去徭役徵稅,而很多事情朝廷對普通老百姓的土地徵稅高達30-40%,這無疑對普通老百姓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寺廟可以放貸,寺廟佔用了大片土地,而且皇帝、貴族、百姓大量的賞賜、香火錢,這次都成為放貸的資本金,而貧困老百姓遇到天災人禍、戰亂兵匪等,迫不得已,去寺廟借貸歷來是重要的一個求生途徑;寺廟可以抵押、質押,百姓因為急用缺錢、青黃不接急需用錢,可以拿自己的土地、耕牛等作為抵押;寺廟可以拍賣,由於部分百姓無法償還寺廟借款,寺廟可以將其土地、耕牛等作為抵押物低價拍賣;寺廟還可以典當,百姓可以向寺廟典當自己的土地、耕牛等各類物品,寺廟按期收取本金和租金。

在西方,“寺廟銀行”更是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典型的就是今天所謂的富人理財工具—“信託”。 11世紀以來,由於宗教的廣泛傳播,部分修道院將教徒捐贈的部分財富用於救治麻風病、收育孤兒等事例廣為傳頌,其聖潔美德贏得愈來愈多的教徒。部分地主、農民甚至立下遺囑,死後將其全部財產及其收益用於支援各類教會福利事業,受益人明確指定為修道院,並由其他人負責其財產打理。可見,教徒對僧侶的信任。這一制度稱之為“尤斯制(USES)”,尤斯制的出現,甚至引發了英國封建地主,特別是皇帝的極大不滿,直接造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起源。此外,歐洲中世紀,天主教大肆鼓吹凡是購買“贖罪券”,能減輕上帝懲罰;購買越多,死後靈魂愈純潔就更令人匪夷所思!(原創不易,侵權必究)

世界最早的銀行家和資本家原來藏身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