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寶藏》:“他者”敘事的碰撞與博弈

《中國的寶藏》:“他者”敘事的碰撞與博弈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英國野馬製作公司聯合制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從2020年1月10日開始在CCTV-9播出。中英拍攝團隊歷時一年,走遍中國八座城市的八家博物館,分別從祖先、漢字、絲綢之路、中國製造、科技和飲食等幾個側面,用輕鬆真誠的平實態度和豐富獨特的衍生解讀將中國博物館的二十多件頂級文物和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串聯起來,共同展現了一個古老而現代的中國文明畫卷。

《中國的寶藏》:“他者”敘事的碰撞與博弈

這部中英合作的紀錄片其主持人/撰稿、總導演、執行導演、攝影指導以及後期製作、剪輯等都來自英國,他們對敘事文字的議程設定以及拍攝方式的選擇呈現都承擔著相對重要的作用,相對於敘事物件“中國的寶藏”來說,他們是名副其實的“他者”。最早提出“他者”概念的是柏拉圖,他認為,同者(即自我)的定位取決於他者的存在,他者的差異性同樣也昭示了同者的存在。薩特則從“他者”的凝視角度研究了自我與他者的關係,認為在主體建構自我的過程中,他者的“凝視”對個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因此,這裡的“他者”敘事是在中英兩方的立場與視角發生碰撞與博弈之後而呈現出的一種協調性的跨文化影像文字。而“他者”敘事則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即“親歷”、“解讀”和“建構”。首先,“親歷”是指外國講述者在中國的身體在場。在本片中,作為主持人加撰稿的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具有超高的學識涵養與藝術眼光,他專修過英語文學和古希臘古羅馬史,參與制作主持過多部藝術和藝術史的紀錄片,也經常作為藝術評論人為英國媒體進行藝術點評與報道。他的特殊角色為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個多維的觀察視角,他是一個英國人、一名旅遊者、一位學者,他的不同角色轉換會為其在中國的行走探秘增添更豐富更直接的觀感,同時這種“自然狀態下外國人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也會帶給觀眾更多的親歷感與真實感。

《中國的寶藏》:“他者”敘事的碰撞與博弈

其次,“解讀”是對外國人作為中國故事講述者的特定身份和作用的強調。根據霍爾德高低語境理論,英美等國家屬於低語境文化,他們傳遞的資訊大部分需要依靠編碼來完成。在解讀中國故事時他們自然而然地按照自身語境的價值觀和理解力對中國語境的文化內容進行篩選和改造,從而與中國人自我敘事的高語境文化視角形成差異性的敘事方式。

第三,“建構”則是指外國人將自身認知和經驗中對中國的理解、對藝術的感悟,以及對世界的觀照進行歷時性與跨空間性的對接與聯絡,形成某種“他者”與文化主體相對話相溝通的跨時空敘事維度,從他者的視角建構出特定的中國文化形象。而隨著他者的建構所產生的懸念感和學理性則成為啟示觀眾的探究性文化品質。

《中國的寶藏》:“他者”敘事的碰撞與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