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引言:

“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

這是李世民送給房玄齡的美贊,說他是有才之人。事實上,李世民善於作詩,詩篇百首中,有多首都是贈送給房玄齡的。

李世民執政期間,朝堂之上廣開言路,人們將李世民比肩於堯舜這樣的賢名聖主。

但唐政內外,能夠看透最真實的李世民的人,一定不是善於進言的魏徵,也許只有房玄齡最瞭解李世民真實的模樣。

他與李世民之間的相處關係,更能反射當下上下級關係的相處之道。而房玄齡在臨終時的一句肺腑之言,其實也闡述了那個時代下,他心中的君臣本質。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房玄齡畫本

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

房玄齡出生於公元579年,去世於公元648年。他在唐朝初年間,就已官至宰相,後人尊房玄齡為唐朝初年第一名相,

可見其受推崇程度之高。

房玄齡是我國曆史中傑出的政治家和史學家。

他出生於名門,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比較好。家族在隋朝時就以官拜重要之職,父親是隋朝權臣房彥謙。

家族顯赫的官宦背景,也使得房玄齡從小就更有條件去開闊自己的視野。父親也十分重視房玄齡的教育工作,培養了房玄齡勤奮好學的興趣愛好。

童年時期,房玄齡就已通《五經》,而且房玄齡喜歡辯論,在山東等地拜有眾多名師。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房梁公畫像

山東又是儒家思想最濃厚的古代名城,在一定程度上,房玄齡又深受儒家思想洗禮。

但房玄齡又不僅只是一個愛讀書的男孩,他同樣也愛騎射,18歲時也中了舉,成為進士,後又被提拔至羽騎尉。

等到隋朝末年,天下徹底大亂時。李淵這時率兵入關,而在亂世之下,房玄齡決定投奔李世民。

房玄齡隨秦王出征,參謀且點管書籍。

而在早期創業的過程中,李世民就對房玄齡偏有好感,甚至公然向大臣們誇讚,說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好幫手。每逢戰場上迎來大捷好訊息時,眾多將領都會想著如何瓜分更多的金銀財寶,來填充自己的腰包,或抬高自己的名氣,讓天下聞名,讓後世垂青。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李世民說,與這些將士對比較明顯的正是房玄齡。

說他似乎什麼都看不上,他不看重金銀財寶,也不看重自己的身後名,只是想著在戰爭結束,於各地收羅一眾人才,讓這些能人為秦王、為太宗所用。

若是把李世民看重一個老闆,房玄齡為一介下屬。那麼能夠為老闆招攬智囊團的下屬,必將被重用。

事實上,房玄齡真正為李世民推薦的能用之才數不勝數,其中包括張亮等。

房玄齡先是在戰爭取得勝利後,與那些自己所欣賞的才能者,結交為朋友。

然後大說唐之鴻鵠大業的美好景象,最後引薦這些能人志士為李世民所用。其薛收、李大亮、杜如晦等,都是經由房玄齡給李世民牽線搭橋,最後才在唐政上有一名驚天的政治成績來的。

但按照房玄齡的話來說,一切僅是為了報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所以在李世民還只是秦王時,房玄齡便竭盡全力地跟隨在秦王身後,為其籌謀軍政事務,平定中央之外的其他軍閥割據。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唐太宗李世民民間畫像

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也只是一個自認為沒有被父親選為太子的委屈人。在此時,房玄齡一直都鼓勵秦王勤儉從政,不斷掌握軍謀大事。所以房玄齡這個幫扶者對於李世民來講,前期就相當於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

李淵曾也在朝堂上,對眾臣誇讚千里之外,不曾與自己直接對言的房玄齡。

道:

這個人總是能夠審時度勢,他可以從人性心理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即便他遠在千里之外,但我依然感覺他總能夠像是能面對面與人交流一般,他把人的心理和人性拿捏得十分準確。

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

而李淵的這一番話,實際上也非常客觀地點到了房玄齡身上最大的閃光處,他的確是一個善於瞭解人性的能人。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魏徵雕像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房玄齡對於李世民的相處之道,眾多人在翻閱唐朝歷史時,看到的是魏徵與李世民之間的進言關係。

魏徵在進言過程中,會講究三大方法。一,提出事情的利害關係。二以堯舜禹為榜樣,督促李世民多多吸收他人建議。三,魏徵對李世民講明明君與昏君之間的區別,鼓勵李世民廣開言路。

這三方面,

魏徵敲側擊地穩住了自己能多多進言的位置,同時又避免了李世民會因自己進言而大動肝火局面的出現。

但這樣的魏徵真的要比房玄齡更聰明嗎?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從瞭解李世民這個程度上來看的話,魏徵可能比不過房玄齡。

房玄齡更能掌握李世民的人性和心理的走向,更能夠配合上司。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房玄齡民間畫本

李世民並不甘心做大度的帝王,他對於否定自己的言行並不樂意傾聽,對於那些與自己政治意見相背的建議,也不能夠及時聽從。

畢竟在封建帝王制度下,一個國家的君主的尊嚴被看得格外的重,李世民有這樣暴躁的心理也十分正常。

但魏徵並沒有將其放在心上,該進言還是一樣進言,有時候會把李世民氣得怒髮衝冠。只有長孫皇后出面調和兩人的關係,李世民才能夠稍稍做出讓步。

但如果沒有長孫皇后這一潤滑劑的存在,估計這君臣之間的矛盾必將愈演愈深,對於魏徵家族的延續必將不利。

與魏徵形成超強對比的就是房玄齡。

房玄齡一輩子,都沒有說過太多違背李世民的話。而李世民也做了很多首詩歌,贈送給他。說房玄齡真是自己從政道路上的好知己,也是自己生活中的好朋友。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房玄齡雕像

那麼房玄齡又是如何看出李世民是一個脾氣比較暴躁,並不願意真正廣開言路的君王的呢?

首先,房玄齡早期就已跟隨秦王。

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兩人相處時間很長,從其他人得到的下場中來看,李世民就是一個十分暴躁的君主。

話說曾經,李世民邀請一位軍中大臣與自己對弈。

一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李世民並沒有贏來幾盤。於是他大動干戈,怒火中燒,將這名大臣貶到了地方去當小小官吏了。

房玄齡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去摸索上級的心理變化。

再將自己摸索出來的理論結果,運用到自己與上級的相處之道中。所以兩人的關係變得更加友好,李世民也更加信任房玄齡。

但房玄齡為人勤懇、謙虛了一輩子。

在臨終時最終還是說出了一番肺腑之言,這也相當於是房玄齡在跟隨李世民31年的時間裡,說的唯一一次有可能會觸怒李世民,但也更像是真話的諫言。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唐朝版圖

晚年時期的房玄齡身體狀況很差,他常說不出話來,耳朵也聽得不清晰。

李世民心急如焚,多次派遣眾多帝都較有名的大夫,去看望房玄齡。

當李世民得知房玄齡將命不久矣時,他親自趕往房玄齡的府上,拉著房玄齡的手,說了一番肺腑之言。

而在彌留之際,房玄齡也終於說了一次真話。他還是謙虛的且又委婉地告訴自己的君主,說戰爭讓一個國家可以變得更加強大,疆土面積也會得到擴充,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戰爭是維持好政治統一的必然手段。

但從民生的角度上來講,戰爭背後必將是千萬百姓受苦的階段,若國家能停下戰爭的腳步,那必將是百姓們迎來幸福安康生活的基礎。

而那時,唐太宗一直想要征服北方的高句麗。但是高句麗又像是小強一樣,打又打不死,一打又馬上被滅了,十分讓李世民頭疼。

真正滅掉高句麗的,其實是李世民的兒子

李治

,所以在修理高句麗的過程中,所引發的戰爭不在少數。其中受苦的百姓也數以千、萬計。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高句麗的具體位置

李世民想要為唐朝的國土面積做好擴充工作,這是一個帝王本該有的政治野心。

按道理來說,房玄齡能夠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出發,處理好上下級關係,那麼必然也知道李世民想要開疆擴土。

那他為什麼還要在臨終時,勸諫李世民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呢?

因為房玄齡一心為公、心繫百姓、將國家大事之民生問題放在了首位,他知道真正能一心為國的大臣才是好大臣。

自古有一句老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以善。房玄齡一輩子沒有說太多違背李世民的話,在臨終時也只是誠懇地請求李世民,能夠聽聽百姓心中的聲音,暫時停下北方戰火的腳步,注意與民調息。

不得不說,房玄齡的確是體恤民情的良相典範。

房玄齡:只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

凌煙閣

結語:

房玄齡被受封於梁國公,李世民也將其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號第5位,可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但是房玄齡聰慧了一輩子,最終還是沒有預料到自己家族未來的發展軌跡。

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與妻子高陽公主,發動兵變。最後於公元653年參與謀反,最後被坐罪賜死。而清明一世的房玄齡也因此事件而被除名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即便是紀念堂上的24張畫像裡,都已沒房玄齡的畫本,實在可惜。

參考資料:

《新唐史》

《隋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