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五要素

太極拳愛好者眾,得出功法自然也眾。魚目混珠,真假難辨更成了太極拳界的困惑。但有五種功法應是不容置疑的。包括意、松、靜息、引領、力生於足。

要素也即根本大法。拳的功法可分為根本法、錦上添花的延伸法和高層次法。而根本大法就是說你太極中若沒有這些功你便只是做太極操而不是打太極拳。

這“要素″是功法,但全都出自你的個人人體本能。只要用點心,便會發現我也具有這本能,我也能做到這功能,以至功能出效果。學習“要素“切不要帶有神秘,自我緊張。就如拉家常的心態,讀一讀便可明白的。

意即意念,準確應稱意念力。是包括其他四要素在內的一切內功法的綱。其除都是目。

自在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理念之後,無意不太極便成了無容置疑的“真理”。

練意在中華民族已有數千年曆史。北京出土的玉珮銘《行氣》,老子的抱神守一等,皆為練意的先祖。這是在缺醫少藥的遠古,人類為了抗擊各種病魔,積累出來的養生經驗。很有積極意義。

應該說,活人便有意。意念力也是人人都有。比如生活中的忍痛,忍受下不良環境反應,等等。但本能的意念力明視訊記憶體在力量微弱,持續時間過短,使用效果低下等缺陷。練意也就是提升意念力。達到更好的抗擊病魔,提升養生效益的效果。

那麼,太極拳是如何練意的?

生活中,人們有喜歡開手擴胸做下行氣運氣的活動。而且一般情況下這樣做便會有氣感。以至某部位有“喳喳叫”的感受。遠古人的玉珮銘《行氣》應該就是基於此而來。大概也就是有“氣感”,因此起名行氣。但“感”實質便是意。由意念而感知。太極拳不叫行氣,叫未梢引領。教人行拳中如何引領。然後師父才神秘告訴你,引領即行氣。不少人都認為太極拳與氣功同門,原由也正在於此。氣功人士有點故弄玄虛我們且避開不表。太極拳人不少練行氣可是實打實下真功夫的,可縱觀古今現實,誇誇其談、後人吹奉者外,十年丶五十年,以至幾輩子愚公移山,代代傳承,可就是沒一真煉出氣功的。問題就在練氣功的人認死理,過分認同氣功就是有氣體的功。把氣實物化。有點物理常識都會清楚,人體根本不可能具備形成氣功的條件。氣功之氣不外是根據氣感而引用、借代的名字。

儘管現實和科學道理都一目瞭然。但仍有一些人執迷不悔。因為現實中就有一些人練成“氣功”並切實受益匪淺。但我可以肯定告訴大家,這部分人練成的不是氣功。常練氣功者,久練確實可以成功。但這功百分百不是氣功。我認為應該叫意念功。也就是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之功。因為練氣功者不管以什麼方法練,都離不開抱神守一。而抱神也好,守一也好,修煉的都是意念、意念力。因此“正打錯著”,氣功練多了,便有了練出意念功的可能。

太極氣功就是好高騖遠的無稽之談。遵古法制吧。練好太極拳就得腳踏實地練好意。

松是太極拳的最突出特徵之一。無松便無柔,以至無引領,也無太極拳的暴發功等。

意為綱,其除都為目。綱舉目張。松自然來自意。用意才有松,用力松便成空話。用意念把全身筋骨肌放鬆。明顯輕輕鬆鬆狀態下打太極拳更有益人體健康。

松是太極拳的特徵。太極拳的松更具特色。全身放鬆,只是一個概念。太極拳的準確的松應該是松沉空活。

全身放鬆,自然包括一鬆至底。除了起勢、收勢,你還好何做動作?如何力生於足?因此松裡要帶沉,並以一沉至底為主。或叫松為帥,沉為將。空即松空。筋骨肌的松是初級的,是不夠的,必須腦松才叫松。腦松過抽象。松空形象多了。活是對松的檢驗。松而不懈;有僵即欠松。不懈不僵方得松活。

靜息

靜息,息指呼吸。靜息包含二個意思。一、靜即自然。打太極拳要自然呼吸。這是由太極拳的由靜生動,由靜化動,離靜便無太極的基本拳理所決定。最簡單的現象太極拳的暴發力也是在靜態下發出。自然也就是不能強化,更忌矯揉造作。靜、自然到何種程度?我的體會便是忘記呼吸。這也便是靜息的第二個意思。

只要忘記呼吸,太極拳修煉的層次越深,越能收穫靜息的效果。因為在鬆柔的潛移默化的引領下,呼吸會自然的隨動作而放慢下來。這種放慢跟強化的最大差異就是人體在鬆柔引領運動作用下,不斷減輕對肺部呼吸的依賴而形成的。如果你相信靜息(修煉)有益人體健康,那麼打太極拳一定要自然呼吸。忘記呼吸。

力生於足

力生於足可說是太極拳最為獨特的功夫。而且是一個根據太極拳特點總結提煉出來的最佳功法。

獨特原於他拳多力生於中軀,足生力遠水能解近渴嗎?

特點原於整體勁。一邊要通透,一邊求整體,不僵不頂方有通透,中樞確立方能整體,故唯力(功)生於足能承此重任。

(重點說明:足生力,百會還要有意識上頂。才能形成力生於足頂頂天的太極拳通透丶整體功夫。)

力生於足一般要分為二個階段修煉。力生於足,蓄於腿,主宰於腰,達於指,是第一階段。第一階段不求通透,重求連結,抻筋拔骨,為筋骨力的開發期。這時力生於足,基本只是流於形式,或是為後面的功夫作些必要的鋪墊。太極拳是整體功,全身每處的體能機能,就必須得到開發、而且是最大程度的開發,才合正理。因此這時整體、及鋪墊等,都應先放至一邊,先重在全身的開發。

力生於足功法出自於上。但這樣的足功,明顯實質不如腰和胯等。也由於先人的侷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太極拳力生於足功夫也就只能停留在這第一階段上了。

說力生於足,必先說落地生根。沒有落地生根的足下之功作基礎,力生於是便是一句空話,或只能練成空中樓閣。

落地生根,有人說是五趾擒地,有人說是斂湧吸地,二者都對,二者也都不全對。上面說了,太極拳追求全面開發,自然包括了五趾、足跟和湧泉。二者可先分開練,後合一練。但這還遠遠不夠。最重要,能立竿見影見功夫的一法是結合沉一起練。練時三者用力要均等、後盡等。以均等為準繩,以盡等為目的。下足必練。輕足輕練,重足重練。常練不懈,這樣才有落地生根的真功夫。

有了落地生根功夫後,再練力生於足。即由足向全身生力。由足發力推做太極拳動作。而且心存不推不動,以推帶動理念。

說白了,力生於足之力實質就是意念。記得十多年前初成意念功之才,看有人說,練成下丹田下丹田便是第二大腦。當即有所觸動。因為氣通任督、氣行周天不就是由下丹田指導下進行的。能指導稱第二大腦應當之無愧。據此,這兩天我也才悟到,原來太極拳修煉目標的第二大腦應該是“力生於足”的足丹田。

明白力生於足是意念的作用很有必要。明白自然樹立概念。以意念練力生於是,以力生於足練意念。最終,意念練成了,力生於足也成了;力生於足練成了,意念功也自然形成了。

引領

在《意》裡已說到,引領是太極拳修煉意念、意念力、意念功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功法之一。無意不太極。以太極拳而論,無引領便無意。因此無引領也不太極。可見引領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太極拳的引領來自遠古的《行》(即北京出土文物甲骨文巜玉珮銘》)。而行氣明顯是少醫缺藥的遠古先人總結自人體的自我保護的本能的精華而來。而遠古的氣和意並無細分。且意、如抱神守一等、遠比氣人們的認可度高得多。也就是說,行氣也可說作行意。儘管今人喜歡爭辯“意、氣”誰主誰次,而且“神為君、意為帥、氣為將”之觀點較流行,神為君的觀點還是有待商榷的。我還是較為堅持,一切功該來自意。因此太極拳的引領行氣也即行意。練行意念之意。

引領修煉的最普遍解說,即意念先行,神到意到、意到動作到。引領不只是一種意識。太極拳的引領也是一種功。只當意識不當功練永遠只是太極拳的“半瓶子丶半成品”。比如先行末梢引領,再練逢動必引領,掌動掌引領,拳動拳引領,肘、肩、腳等等也然,哪動那引領,單動單引領,多動多引領,逢動必引領。能如願以償、隨心所欲了你便知道引領是功不是功。以及功和意識的差距有多大了。

小結

太極拳最可怕的就是拳為其根,只存幾個動作。長拳比太極更早進入國奧,如今幾人打長拳?廣播體操國家推廣力度更大,幾人真正做這操?

今天世人多愛運動。有益健康應是最基本的追求。太極拳內外兼修。意、松、靜息、力(包括功)生於足和引領更是貼身俯體。意念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本能,惹遇小不適,不少人都會“意念”一下便萬事大吉;松有安心定神的功能;靜息是龜壽的基礎;功生於足是提功的基礎;引領行氣運動平常中也受眾人喜愛……真金白銀的有益自身健康運動,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