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過程SPC(統計過程控制)應用淺談一

我們在機械加工、批次化生產中常常遇到產品質量問題,那麼國際化推行SPC,即統計過程控制的方法,與生產過程質量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呢?針對這點在這裡發表下個人的淺薄見解,以供參考。

製造過程SPC(統計過程控制)應用淺談一

1.如何區分SPC與質量的關係?

SPC(統計過程控制)

的目的是使生產過程處於可接受並穩定的水平,而過程能力則是指過程滿足技術標準(產品規格、公差)的能力,它以質量特性值正常波動的分散範圍來表示,並以能力指數Cp、Cpk來反映滿足技術標準的程度。

質量控制的含義是指:

為了達到質量要求所採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質量控制貫穿於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包括質量檢驗、設計質量控制、工序質量控制、工作質量控制以及供應商質量控制等環節。

工序質量控制就是指:

工序滿足製造要求的程度。滿足程度的高低、工序質量水平高低取決於人機料法環測六個方面的要素,即人員素質、機器裝置的固有質量與使用質量、材料質量的均勻性與穩定性、工藝方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環境條件的適宜性以及測量手段與測量技術水平,這一般可透過工序所產產品的質量特性值分佈予以綜合表現。

工序質量是產品製造質量的最小貢獻單元,因此工序是質量保證體系中的基本環節。任何一種產品其工序質量都是由操作人員在一定環境中,運用機器裝置,按照規定的操作方法和檢測方法,對原材料加工製造出來的。由於這些質量因素在生產過程中不可能保持不變,使產品質量特性之間存在宏觀的差異,稱之為質量變異性或波動性。質量控制就是要研究質量變異的原因、變異的統計分佈規律規律並控制這種變異,使之保持在某個既定的範圍內(即開展SPC工作),從而達到控制和改進產品質量的目的。

2. SPC與質量的聯絡是什麼?

工序質量控制就是維持工序長期處於穩定狀態的活動,根據產品的工藝要求,安排合適的工人和配置適當的裝置,組織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分析產品質量波動的規律,判斷工序異常因素所造成的波動,並採各種措施保證產品達到技術要求的活動。

由於人機料法環測等對產品質量的綜合影響在方向、大小、強度上不一致,自然導致工序的輸出結果——-產品質量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常稱為誤差。從性質上可將引起產品差異的因素分為隨機性因素和系統性因素(①)。

從動態觀點來說,工序控制就是指工序處於穩定狀態下所進行的過程監視與控制活動。如果工序狀態不穩定,則應改進工序,使其達到穩定,進入正常活動,然後才能在其生產過程中進行控制。因此,確認工序狀態是否正常、穩定,是工序控制的先行工作之一,它應在工序控制之前、之中、之後,定期與不定期地進行。

在工序質量控制中,研究過程能力是為了分析工序質量狀態。但僅有定量化的過程能力不足以判斷工序質量狀態是否滿足要求或滿足的程度,因此,需要計算過程能力指數(英文縮寫PCI)

製造過程SPC(統計過程控制)應用淺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