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彷彿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上面這段話,來自一篇中科院博士畢業論文中的致謝部分。

今天桃蛋媽本來在寫其他東西,看完這篇《致謝》,我眼框溼潤,感慨萬千,它值得所有正在求學的孩子和家長們看到。

於是我決定把這篇《致謝》發給大家,並且聊聊如何和孩子們講述分享這篇文章。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下面是文字版本,圖片能看得清的讀者可以下劃略過。

“我出生在一個小山坳裡,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醫院的時候,也僅是留下勉強夠治病的錢後又走了。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後,我哭得稀裡糊塗,因為再得重病時沒有誰來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無能為力。她照顧我十七年,下葬時卻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個家庭成員是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後因我進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時何處所終。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邱浩沒能看到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我照顧有加的師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離開人世。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塋都提示著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人情冷暖,生離死別,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節目就是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夜裡抓黃鱔、週末釣魚、養小豬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裡,方圓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腳測量過無數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電瓶進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學費沒交,黃鱔卻被父親偷賣了,然後買了肉和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

人後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上課的時候,因拖欠學費而經常被老師叫出教室約談。雨天溼漉著上課,屁股後面說不定還是泥。夏天光著腳走在滾燙的路上。冬天穿著破舊衣服打著寒顫穿過那條長長的過道領作業本。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試後常能從主席臺領獎金,順便能貼一牆獎狀滿足最後的虛榮心,我可能早已放棄。

從炬光鄉小學、大寅鎮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世事難料,未來註定還會面對更為複雜的局面。但因為有了這些點點滴滴,我已經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理想不偉大,只願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中科院官方微博證實這份《致謝》的作者是黃國平博士,他2017年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畢業,博士論文標題為《人機互動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

黃博士現就職於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年薪百萬起。

作為高階研究員,他正在主導騰訊人機互動軟體TranSmart的開發,繼續著博士期間的課題,向著目標靠近。

這篇《致謝》,桃蛋媽看了三遍,讀出了三句話,我想把這三句話分享給我家的小後浪——

1.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黃博士生於泥濘,卻始終仰望星空,追光奔跑,山高不阻其志,澗深不斷其行,不向命運屈服的人,終於涅槃重生。

用一首詩來形容他最恰當:“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翼太耀眼。

黃博士的經歷,更加證明了高等教育的意義。

讀書,是改變命運、拓寬視野的最低成本方式,人生如果有捷徑,那麼讀書就是最好的一條。

高考不是絕對公平,但在當下,絕對稱得上“最”公平的一條路。

與生活的苦難比起來,讀書是最輕鬆的一件事。

讀書,也是每個人從無知輕狂走向知人論世、明禮守信的必經道路。

讀書,即使不能讓人成為人生贏家,不能完全兌現成收入地位,不一定讓人出口成章落筆成文,但一定能豐富精神世界,讓人擁有在逆境中堅守自我、逆流而上的力量。

2.永遠保持善意與感恩。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太多苦難不幸,很容易一身戾氣,充滿怨懟,習慣惡意揣摩他人。

但黃博士文中的每一句話都飽含著感恩、感激。

夏天光腳走,冬日穿破衣,他的耳朵裡就沒有鑽進過刺耳的嘲笑麼?

身體遭遇的苦和累也許可以忍耐,但未成年時精神上遭遇的歧視、還有親人的生離死別,才是對心性的極度打壓摧殘。

黃博士很強大,他在搖搖欲墜的屋脊下,守住了幾將磨滅的自尊和希望。

他選擇把很多人的好深深烙在骨子裡,即便是對那條老狗小花也不吝謝意與追憶。

歷盡艱難困苦,仍能溫潤如玉,心懷感恩之心的人果然會走得更遠。

這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人才,不僅有高智商、高學歷,更重要的是始終對人間滿懷善意,出生於不被祝福之地,卻不捨溫暖純良,尋求光明之人成為光明本身,為社會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3.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這篇《致謝》裡,尤其最後一段,讓人忍不住淚溼眼角。

“理想不偉大,只願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一路走來,黃博士受過那麼多苦,當他終於手握和這個世界競爭談判的砝碼時,他不是發誓要做人上人。

反而,他立志要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並且認為這樣的話這輩子就值了。

這是多麼“少年感”的志向!

少年感不是臉多麼年輕,而是永遠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永遠願意學習新事物,永遠心懷超越物質的理想。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努力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人們可能會說,是拿到高文憑,是找到好工作,是賺更多錢。

但讀書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提升眼界認知、不固執無知、不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把知識比喻成一個圓圈,讀完小學是這樣的: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高中畢業時,略知一二: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本科畢業後,有了所學專長: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碩士畢業後,對專業有了更深鑽研: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讀到博士的時候,來到了知識的邊界,試圖推動它: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透過多年不懈努力,終於推動了那麼一點點: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可就是因為那一點點的推動,讓整個人類知識圈變得不一樣: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因為有那麼多和黃博士一樣的人,在努力推動那一點點,我們的圓圈才會變得越來越大。

如果人不讀書,就會像下面這張圖一樣,所能探索的人生邊界停滯不前,一輩子活在自己的固執和偏見裡走不出來。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還有張圖,叫做“讀書的境界”,我們不陌生,今天結合黃博士的經歷看,更加深有感觸。

這張圖能解釋,他看待問題和世界的角度為何與常人不同——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尋找光,去追光,並最終成為光。

苦難之後,半生風雨,內心卻愈發純淨。

怕什麼真理無窮,學海無涯,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這樣的經歷,這樣的心境,這樣的人格,怎能不叫人感慨敬佩、淚流滿面。

尾聲

近些年人們形容這個時代,用的一個高頻詞叫“浮躁”。

的確,很多偶像現象,時下流行的文化,讓人焦慮困惑,甚至讓年輕人陷入三觀混沌的迷宮。

如果傳播這篇文章,能給正在抽枝拔節的後浪們一個榜樣,一種激勵,桃蛋媽覺得,怎麼都是一件好事。

茨威格曾經說過:

“誰展示了自己的一生,誰就為了所有人。誰展示了自己所處的時代,誰就為了所有時代。”

這篇《致謝》,你我與孩子共讀,共勉,共同珍藏一生。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牛娃成長記」更多好文:

桃蛋媽對話北京高考第一名:我父母是現實版“白素貞”

博士論文《致謝》:“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