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空城計有哪些?

空城計意指在己方處境危險的情況下,用一些技巧來掩飾己方的虛弱,故作鎮定,騙過敵人。

說起它的使用,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此計,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

真實的三國曆史中,諸葛亮並沒有使用過空城計,但歷史上卻有多位能人用過此計謀。

這裡,說三個用過此計謀的事例。

第一個。是鄭國的大臣叔詹。據《左傳》記載,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空城計的人。叔詹是鄭國國君鄭文公的弟弟。

在公元前666年,楚國的公子熊子善,為了討當時新登基的楚王開心,也為了證明自己的才幹,領兵征伐鄭國。當時,鄭國弱小,而楚國相比鄭國有明顯的軍事優勢。雙方交戰,鄭軍連連敗退,幾無還手之力,楚軍逐漸逼近鄭國的首都。面對來勢洶洶的楚軍,鄭國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決一死戰。鄭王猶豫不決。此時,叔詹獻了一計,鄭王不得已採用了他的計謀。

叔詹讓城中百姓照常生活,當做無事發生,並大開城門。楚軍趕到鄭國首都時,只見城門大開,城內一片安寧,熊子善派人入城內打探,見百姓生活如常,但隱約可見城內有鄭軍在活動。熊子善心中疑惑。不敢冒然進軍。這正合叔詹的心意,因為此時,他早已派人向齊、魯、宋等周邊國家求援。就在楚軍猶豫不前的時候,其它國家的援軍陸續趕到。楚軍擔心腹背受敵,只好無奈退軍了。

第二個例子,是在三國時期,文聘也用過此計。 公元226年,孫權率五萬大軍攻打江夏,當時江夏太守正是文聘。恰逢,秋雨連綿,江夏城外的防禦工事大多已被雨水泡壞,而孫權又來攻打,再修公事已來不及。

守住江夏是文聘的當務之急。文聘認為若與吳軍正面交鋒,則必是一場惡戰。怎麼辦呢?此時,他想到了空城計。當不可一世的孫權趕到江夏時,只見江夏城中空無一人,文聘也在自己的府上,臥床不起。孫權頓時起了疑心,他想:文聘素有忠臣之名。今天自己率軍前來,文聘卻沒有調兵抵抗,恐怕是有外援。於是孫權,不敢停留,帶著大軍撤走了。

第三個例子,是唐朝名將張守珪。他少年從軍,屢立戰功,在公元727年,被封為瓜州刺史。張守珪到了瓜州城,見城池十分破敗,連忙組織軍民進行防禦工事的修建。但,當工程剛剛開始時,吐蕃軍就再度來襲。《舊唐書》中記錄此事件,說:當時,“城中人相顧失色,而無守禦之意。”

百姓慌亂,張守珪急中生智,讓百姓都回到城中,而後他在城樓上擺酒宴,和諸位將士一起飲酒作樂,吐蕃人來到瓜州城外,看到城樓上的唐軍正在開酒宴,頓覺疑惑,懷疑是唐軍已有所防備,於是開始撤退。張守珪見敵軍撤退,立馬帶著自己的部隊出城追擊,結果大敗吐蕃軍。

細究起來,“空城計”不過是一種防守之策,權宜之計。但是這個計謀的應用,卻體現了施計者高超的膽識和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