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推進東湖東進戰略,提升東湖綠心,盤活188平方公里大東湖

江城武漢,百湖之市,城中山水人文,星羅棋佈。其中,尤以東湖如同鑲嵌在武漢東部的一顆耀眼明珠。規劃建設“世界級東湖城市生態綠心”,傳承楚風漢韻,打造世界級城中湖典範,實施“一心帶百湖”生態發展格局,這是對生態公共空間與城市發展關係的重大考量,是助推東湖綠色發展走向世界的重大舉措。

“西湖西進”戰略,成就了西溪溼地生態品牌,打造15個特色創新小鎮形成7餘公里的科創走廊成就了杭州的創新之城。東湖應借鑑西湖經驗,推動大東湖戰略構想。為進一步擴大“東湖城市生態綠心”的品牌效應。

武漢推進東湖東進戰略,提升東湖綠心,盤活188平方公里大東湖

陸域生態腹地碎化,生態發展空間不足。東湖風景區管委會託管範圍水域空間約33平方公里,湖漢分支複雜,陸域空間呈碎片化形態,且實際可利用的建設用地資源較少。陸域內生態控制線面積約44平方公里,佔陸地面積超過91%,生態控制線外的陸域面積不足5平方公里,佔比不到9%,可直接開發的土地空間不多。碎化而有限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東湖綠心進一步發展。

由於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審批流程複雜,在景中村改造模式、專案產品尚存不確定的情況下,景區詳細規劃編制難以推進並尚未審批,因此對具體專案指導不足。事務繁雜事權切割,管委會統籌職能受限。東湖風景區管理體制初具雛形,但仍面臨兩大難題。

武漢推進東湖東進戰略,提升東湖綠心,盤活188平方公里大東湖

一是機構編制人員缺乏。二是實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 體制以來,風景區管委會逐步承擔了許多新職能,導致旅遊發展投入有限,部分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同時,區內權屬單位眾多,僅省軍區、武漢植物園、景中村等佔地已達10。8平方公里,約佔風景區陸域面積37%,東湖管委會統籌職能受限。發展政策支撐不足,生態資產活化困難。統籌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一直是東湖綠心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題。雖然區內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價值頗高,但由於缺乏明確的生態發展政策路徑,導致生態資產活化利用困難,無法實現生態資產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尤其體現在景中村缺乏明確的產業引入及生態發展政策路徑,造成區域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境。

建議

以綠道為媒,實現高校與東湖的“引出來,走進去”。以綠道建設為契機,實現高校區域性開放,引導高校師生快捷、安全地進入東湖,參與東湖;同時為市民感受高校人文氣息提供更多的選擇。二是鼓勵綠色生態與科技創新互融,鑄就武漢創新、人才高地。圍繞東湖、高校及東湖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創谷、科技產業圈、科研院所、眾創聯盟、企業孵化器,科創小鎮等多種空間形式,構建東湖南部生態科創走廊,打造武漢的“人才蓄水庫”。

武漢推進東湖東進戰略,提升東湖綠心,盤活188平方公里大東湖

明確統一組織架構支援,保障區域整體發展。依託大東湖綠心範圍,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明確權責劃分界線。建議將大東湖綠心約188平方公里範圍由東湖風景區管委會整體託管。著力推進大東湖區域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清區域職能關係、最佳化整合架構體系、提高管控效能,形成整體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三是爭取政策支援。下放審批權利支援,釋放區域自主活力。合理最佳化審批許可權劃分,按照“抓大放小、抓重放輕”原則,將生態核心利益相關的工程審批許可權保留在國家層面,將生態關聯不高、環境影響較小的工程審批許可權下放至省市層面,形成更為合理有效的審批架構體系,促進審批效率提升。由此進一步釋放省市自主權利,活化大東湖區域的發展思路,拓寬整體發展路徑,盤活利用好全區的優質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