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看過古裝片的人都知道,古人都有一個“名”和一個“字”;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字雲長;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等等。這些都是“名”和“字”的很好體現。那麼,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面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有代表什麼意思呢?

因為古人不能像我們現在一樣隨時隨地的上網,這就沒有辦法給自己取一個網名,因此也就沒有機會享受今天人們穿著多件“馬甲”來懟人的“樂趣”。但是,古人本身就有自己的馬甲,也就是我們說的“字”。關於古人的“字”,在《禮記·檀弓》中有這樣是這樣解釋的:

“幼名,冠字。”

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關羽,字雲長

人一生下來就得由父母來取個名,但這個名稱只是“小名”或者“乳名”。等長到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將頭髮綰起帶上帽子,預示著已經長大成人,此時,還得由父母鄭重其事地為其舉行“冠禮”,再給孩子取個名,這個“名”就叫做“字”,也叫做“表字”。這主要表示著他

“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複稱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此,古代平輩之間,甚至是一般關係的尊長對晚輩都應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此來表示尊重,但自稱則必須用名。所以這樣看來,“字”雖然是自己的稱呼,卻是外人稱呼自己時候準備的,自己本人卻從來不使用它。這一點,我們從很多歷史典籍或者古裝片中都能看出來。

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曹操,字孟德

比如三國中的諸葛亮對自己的稱呼,也從來都只是“亮”,則不能自稱為“孔明”;曹操在自稱時,也是用“曹操”,並不用“孟德”。除此之外,“名”與“字”之間還有著其他不同的功能。

一般來說,

“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嬰兒出生時,父母和長輩顯然是無法斷定其將來的德行是如何的,因此,為孩子取名的時候,一般都選用一些意思比較寬泛的字。等到孩子長大,到弱冠之年,其個性也好,稟賦也好,甚至是優缺點,德行也好,都已被外界所瞭解。這個時候,長輩們再為其加冠表“字”,而這就有了表揚,勸誘和敦促之意了。

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在《白虎通義》中記載道:

“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蓋名之與字相比附故”

。這兒的“名”與“字”,或相互補充,或相承或相反或相關或相近。二者在意義上往往存在著相同、相近、相關或者相反的關係。比如三國裡面的周瑜,字公瑾,“瑜”和“瑾”意思相近,都有“美玉”的意思,而“玉”在古人眼中,就象徵著美德,此外,玉還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

再比如,杜甫,字子美,其中“甫”是對男子的美稱;韓愈,字退之;岳飛,字鵬舉等等。這些皆為意義相關、相補之特點。

此外,在“名”和“字”外,還有“號”。一般來說,名、字都是父母師長給取的,自己不能隨意更改,以此表示對長輩的尊重。但是號則是朋友或者自己給擬的,可以自由發揮,也更能體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就比如杜甫,就自號“少陵野老”,性格特點彰顯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白虎通義》

《禮記·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