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還魂杏花村——《清明》背後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

注:本篇文章純屬小編結合網上資料以及自己的推斷所寫,來與大家討論與交流,沒有任何譁眾取寵和篡改歷史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灑)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流傳千年,朗朗上口。對於這首詩,我們從小接受的思想或許就是詩人生活的惆悵與無奈,或是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亡人的緬懷。但是,歷史往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直流傳下來的未必是事實,粗文野史也未必是虛構。《清明》,仔細品讀,也會發現其背後的真相。

我先來簡單描述一下本詩所描繪的畫面:三月的池州細雨紛紛,清明時節,行人匆匆忙忙地趕路,心有所思,面容惆悵。心情低落的詩人問牧童可有借酒消愁的地方,牧童指向那遙遠的杏花村。這樣看來,並沒有什麼問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讀這首詩:三月陰雨沉沉,霧色朦朧,路上的行人若隱若現,表情麻木,動作僵硬,彷彿沒有了魂魄一般。杜牧只好向一個唯獨還算清醒的牧童打聽酒館,不料牧童露出詭異的笑容,指了指遠方的杏花村。換一種方式來解讀,我們便會發現,這首詩好像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杜牧,還魂杏花村——《清明》背後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

我們先看最後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是誰在問,問的是誰,在這裡,杜牧是一個旁觀者還是一個參與者?牧童遙指杏花村,明白了,有一種解釋好像是杜牧在向一個牧童打聽酒館,而牧童閉口不言,只是用手指了指遠方的杏花村。這裡有兩個個疑問,第一,牧童是誰,他出現的意義何在,怎麼一個人在荒郊野外的路上,為什麼不說話,只是以手示意?第二,杜牧到底在哪裡,杏花村又是個什麼地方,離他到底有多遠,酒館為什麼不開在路邊,而是在遙遠的一個村子裡?對於第一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牧童或許是因為害怕陌生人而嚇到不能說話,但這個觀點沒有證據支援它成立。首先,杜牧這個人大家都瞭解,風流才子,多情詩人,自然不會長得凶神惡煞;其次,牧童不會害怕生人,如果害怕,他便不會一個人出現在如此偏僻(酒館很遠)的地方,尚且能為人指路。這樣,我可以得出一個令人不能接受的結論,牧童根本不會說話,抑或不能說話。第二個問題,我們一眼可以看出來,杜牧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沿途沒有酒館,最近的酒館也在一個很遠的村子裡。杜牧當時在池州任職,放著一個好好的刺史不作,怎麼就來到了這麼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不知道杜牧在何處,但我可以斷定,他來這兒是有非常強烈的目的的,或者換句話說,他是受到了一種神秘力量的召喚,不得不出現在這裡。

杜牧,還魂杏花村——《清明》背後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

我們回頭看前兩句,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一路的行人是怎麼了,惆悵失意嗎,為什麼全都如此?或許真像並不像我們所瞭解的那樣,在我看來,此時的行人好似行屍走肉,沒有表情,只顧前行,以至於詩人都無法與他們交流,只能向一個不更世事的小孩打聽酒館。到這裡,謎團重重,感覺一切既莫名其妙又顯得那麼詭異,令人一籌莫展。此時,我們迅速將目光放到題目與第一句,清明,哦!清明!詩人彷彿在向我們提醒什麼,提醒什麼呢?清明,題目便是清明,詩人生怕讀者忘記,開篇前兩字又提了一遍清明。

我突然好像什麼都明白了,今天不是一個普通日子,而是世人祭奠亡靈的日期,在這一天,大部分亡靈會在長眠中甦醒,開始騷動起來。而杜牧就是在這一天出現在了一個自己從來都沒有到過的地方,孤獨恐懼,不知所措。那麼,他在什麼地方?答案便是,黃泉路上,不錯,在黃泉路上。在這條路上,沒有行人,全是亡靈,全是孤魂野鬼,他們面無表情,更沒有感情,因為陰陽兩隔,便不能與詩人進行交流,或者說,他們根本看不到杜牧。而且,在這條偏僻的路上更沒有酒館,有的只是一個不知道存不存在的杏花村,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到今天為止,現代學者也不能確定當時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什麼地方,刨除年代久遠不能考證的因素,最好的解釋就是,在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杏花村。杏花村,只是牧童隨口杜撰的一個地方而已,目的就是為了引誘詩杜牧去一個地方。去哪裡?我認為,是去奈何橋,奈何橋上等待杜牧的不是酒,而是喝了就讓人忘卻今生的孟婆湯。那個牧童,便是孟婆派來勾走杜牧魂魄的童子。這樣看來,一切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但是問題又來了,第一,在這麼一個荒涼的地方,杜牧為什麼不問自己在何處,而是問哪裡有酒館?第二,杜牧到底有沒有去杏花村,如果去了,杜牧又是怎麼逃出來的?

看來問題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但是,我想大家或許知道這麼一件事情,近些年來有學者在研究《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這句詩中,到底是酒家還是灑家。我突然明白,學者們研究的問題或許是有道理的,如果果真是灑家,那又會如何呢?如果是灑家,那麼我剛才提到的兩個問題便能解決了,大家都知道,灑家便是我的意思。所以,杜牧問牧童的那句話就有意思了,請問一下,我在哪裡。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莫名其妙,但是仔細一想,便令人毛骨悚然。因為此時的杜牧或許已經死了,這兒出現的只是杜牧的魂魄,他要去幹什麼,顯然,他是在尋找自己的肉身,以此來複活。這個牧童便是杜牧尋找肉身的指路人。我們再更深層次的剖析一下,既然杜牧已經死了,為什麼他沒有喝下孟婆湯忘記自己的身份,還有,那個牧童為什麼會告訴杜牧的肉身所在?

原因很簡單,這裡面有一筆交易,交易的內容便是杜牧用其他的一些東西來續了自己的壽命。這樣,真像終於浮出來了,杜牧的後半生先是遷官外放,後又窮困潦倒,遇親不能愛,遇愛不能終,最終渾渾噩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見杜牧繼續活下去的條件便是,失去自己所擁有的,用十年的痛苦與受排擠來代替。瞭解杜牧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杜牧後期過得確實是不盡人意。

杜牧,還魂杏花村——《清明》背後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

到這兒,終於真相大白了,整首詩的疑點也幾乎一一解決。當然,還沒有結束,《新唐書》記載,“

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蒐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意思就是,杜牧覺得自己大限將至的時候,寫了一篇墓誌銘,但是卻焚燒了自己十之七八的作品。杜牧一生寫就詩文無數,按理說應該令後代好好珍藏,但為什麼又燒了他們呢。杜牧這一瘋狂的舉動恰恰說明了杜牧在刻意隱瞞什麼,那麼,杜牧在隱瞞什麼呢?我猜當時的交易中肯定還有這樣一個條件,便是杜牧在陰間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準在陽間說道。然而,杜牧雖然嘴上並沒有說,但寫了大量的文章來記錄這些事情,而杜牧深知,以自己的名氣,身死以後,作品肯定廣為流傳,所以杜牧不得已才把這些文章,一一燒淨。

然而,杜牧並不甘心,還是留下了《清明》這樣一首詩供後人去揣摩,去發現其中的奧秘。為了不引起歧義,還特意將灑家改成了酒家,這樣一改,僅一筆之差,其中的寓意便大相徑庭了,離真相也就越來越遠了。

謝謝大家!我是不屈的少年郎!

杜牧,還魂杏花村——《清明》背後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