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看中電腦特技,有的人看中故事情節,有的人看中幽默搞笑,也有的人看中演員陣容。總之,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觀眾眼裡也有一千個好電影的標準。

對我來說,有部電影,我看過一遍之後絕不想再看第二遍,不是因為它爛,而是因為它就像是一個情感攪拌器一樣,在我看完之後,難受、心酸、窒息和無助等情緒一股腦塞進了我的心口,輕而易舉就攪亂了我的心緒。那一刻,我就想開啟窗子,深吸一口氣,忘掉那些畫面,還有那幾張稚嫩卻沉鬱的臉龐。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無人知曉》海報

我說的這部電影,就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無人知曉》。電影講述了母親福島惠子和她孩子們的故事。惠子是個單身媽媽,她獨自撫養著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卻有著不同的父親。她們總是不停搬家,為了隱藏孩子們黑戶的身份。可是有一天,母親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些錢,離家出走了,將照顧孩子的重任留給了長子福島明。幾個孩子在母親缺席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自己艱難地生活下去,最後妹妹小雪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明將她塞進拉桿箱,和朋友沙希一起將妹妹埋在了飛機場附近,實現了帶妹妹去看飛機的諾言。

這部電影曾經獲得過第57界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故事主角福島明的扮演者柳樂優彌憑藉在本片中出色的表演,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稱號,成為戛納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是枝裕和在故事處理、節奏把握以及小演員們的表演控制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極大的功力,影片畫面純淨,情節舒緩,線性推進的敘事結構也讓觀眾一點一點地掉入到導演事先安排好的情緒滑梯之中。

而本片的殘酷性在於,它是根據1988年發生在日本東京西巢鴨地區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那一年,是枝裕和大學剛剛畢業不久,他隨即根據這一棄嬰事件編寫了劇本,在擱置了15年之後,他才將劇本搬上了銀幕。可想而知,是枝裕和在這15年中,想了多少方案,做了多少構思,才最終向觀眾奉獻上了這麼一部催人淚下的影片,成就了是枝裕和導演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福島惠子一家

正所謂“藝術高於生活又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很多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創作靈感,就像是這部《無人知曉》,就是我心目中標準的好電影。

一、時間推動了劇情的發展,成為導演敘事的主線

影片的前半段,波瀾不驚,主要講述了福島惠子和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福島惠子是一家男裝店的營業員,工作辛苦,有時也會很晚回家,但她總會給孩子們帶一些禮物,全家在一起的時候也有說有笑,儼然是幸福家庭的模樣。

但細心觀眾可能會發現,這個家庭有點特別之處。惠子在飯桌上,會和孩子們強調,第一:不許大聲吵鬧;第二:不許到外面去,陽臺也不行。這兩個要求讓我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哪個孩子喜歡一直待在屋裡,調皮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惠子怎麼可以這樣做呢?

隨著故事的發展,導演向我們說明了一切:惠子的這幾個孩子都是黑戶,沒有合法的出生手續,無法獲得上學的資格。他們的父親也不是同一個人。至此,影片溫情的面紗緩緩撤下,殘酷的一面即將登場。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惠子第一次出走時留下的字跡

影片28分鐘左右,明起床後發現桌子上有母親留下的紙條,上面寫著:親愛的明,媽媽出去一陣子,請照顧好京子、茂和雪。旁邊放著一個信封,裡面塞著一萬多日元。

從這裡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影片的暖色調慢慢變淡,冷色調開始佔據主體地位。孩子們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

導演對時間流逝的描述,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上面。

惠子第一次離家之前,有一次曾經喝醉了酒,她給京子塗了一次指甲油,兩人一邊塗,一邊笑。惠子告訴京子,他爸是個音樂人,京子也非常喜歡彈鋼琴,纖細修長的手指配上鮮紅的指甲油,熠熠生輝,美不勝收。故事後面,在母親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個鏡頭掃到了京子的手指,曾經漂亮的指甲油早已脫落殆盡,只殘存著一點早已暗淡的痕跡。

惠子在離開一個多月之後回來了,她給孩子們帶來了禮物,小雪得到了一盒漂亮的蠟筆。她拿著蠟筆,在紙上畫著美麗的女孩,那個時刻,小雪的心裡肯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母親一直在身邊,這種幸福感將一直存在下去。可惠子很快又離開了,從此之後直到影片結尾,她都沒有再回來。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快要用盡的蠟筆頭

他們的朋友沙希第一次來到他們家時,不小心踩到了掉落在地上的一小截蠟筆。這一段殘存的蠟筆頭,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小雪整天在家裡亂塗亂畫的場景,沒有人陪伴,也不能出去玩,唯一的樂趣就是用媽媽買的蠟筆畫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圖畫。可惜,她最後都沒有見到媽媽,小小的身軀,活著的時候只能躲在陰暗的房間裡,死去之後被裝進了更加狹小的手推箱裡,這樣的世界,在小雪來說真的是太過於殘酷。

是枝裕和巧妙地利用時間作為他的道具,真實地呈現了孩子們在母親離開之後所遭遇的困境。我們在電影中可以隨處找到時間留下的痕跡:窗外四季的變幻,孩子們長長的頭髮,小雪那雙已經不合腳的拖鞋,雜亂的房間,成堆的垃圾。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時間也成了小雪死亡的幫兇。

二、就連縫隙中的野花,也在努力地向上生長

惠子第一次不辭而別,只留了幾句話和一點錢,明對此似乎一點都不感到驚訝,而是很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他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他每一次出去買東西,都會記賬,精打細算每一分錢。他在冰冷的冬夜,站在街道的對面,等著便利店的店員換上打折的標牌。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明站在路口等著店員更換打折標牌

我們說,苦難是成長的推進劑。但在現實生活中,哪個父母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吃那麼多的苦?不要說吃苦了,甚至孩子少吃一點飯,大人都會心急火燎,恨不得將孩子的飯碗壓得緊緊的,看到孩子全部吃掉才放心。

中國的家長都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意苦了孩子,這也許是由中國的國民性格決定的吧。中國人似乎都在為了別人而活著,就像是《地久天長》裡面的劉耀軍和王麗雲夫婦。我們願意為了孩子做任何事情,沒有任何怨言。而日本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強調個人的自由,這或許也是本片孩子們的悲劇根源之一吧。

在新年來臨之際,明在街頭找人以母親的名義給弟弟妹妹們寫了新年祝福,並給每個人包了一個大紅包。京子將她收到的兩千日元悄悄地藏好,她想把錢攢起來,用來購買她夢寐以求的鋼琴。可是到後來,明手裡的積蓄越來越少,食物也越來越匱乏,出租房的水電都已經斷了,大家即將陷入到絕境之中。京子看著桌子上的一堆硬幣,將自己的2000日元交給了明。京子明白,在沒有解決當前的困境之前,所有的夢想都是沒有意義的。對他們來說,活著才是最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

在影片中,明承擔起了養家的責任,也許導演也認為,這種成熟顯得不太真實。片中的明後來交了兩個損友,經常一起到他們的出租屋裡打遊戲,全然不顧自己的弟弟妹妹。這種行為的反差,其實才是真實人性的寫照。因為現實中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存在複雜的性格。他們三人來到便利店,一人乘店員不注意,順走了兩盒小玩具,他們在弄堂裡,慫恿明也進去偷點東西回來,明猶豫許久,還是放棄了。

雖然身處逆境,但明並沒有喪失做人的底線,人性的力量就像是漫長黑夜中的一縷微光,始終指引著明的前進方向。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兄妹四人

這群孩子,就像是被人有意遺棄在荒野上的種子,他們得不到庇護,依靠一點陽光和露水頑強地活下去。他們被無情地剝奪了屬於孩子的權利、快樂。他們瘦弱的肩膀,不得不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他們走的每一步,都讓人無比地憐惜和心疼。

三、殘酷的劇情背後,帶給我的兩點現實思考

導演是枝裕和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在他柔和、溫情和充滿人文關照的鏡頭之下,是他對現實的反思和對社會的詰問: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當然了,這個悲劇的發生,可以全部歸罪於他們的母親福島惠子嗎?還是歸罪於他們缺席的父親、沒有及時發現情況的房東?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無法按響的電子琴

顯然,追責並不是本片的真實寓意。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深思的遠不止這些。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要試圖去逃避

福島惠子生養了四個孩子,但並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這是影片中悲劇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再深究下去,惠子和她的幾個男友都是直接的“施暴者”。他們的暴力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武力行為,而是對孩子的囚制、漠視和遺棄。

惠子和孩子們搬進新家之後,她對孩子們立了兩條規矩。讓搬進來不久的新家,儼然成了另一個牢籠。孩子們只能站在玻璃窗前,踮起腳尖,看一眼外面的世界,顯然,在他們的心中,是非常渴望外面的世界的。京子向惠子提出了想要去上學的念頭,結果被惠子無情地拒絕了,惠子對她說:你在學校裡不會快樂的,你沒有爸爸,他們會在學校裡欺負你。母親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把京子的全部夢想給扼殺了,這和孩子們身體上受到的虐待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同照顧孩子、做一個稱職的母親相比,惠子更在意的是自己個人的幸福。她的第一次離家,有可能是對孩子們生存能力的一次試探,也有可能她是真的放心不下孩子們。但是第二次離家,她顯然已經做出了最後的選擇,她正式放棄這些孩子了。惠子和明在餐館裡做最好的告別,明對惠子說:媽媽你真自私!結果惠子回答他說:你爸爸才自私呢,一聲不響就走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惠子的內心在怨恨著她的前男友,她把孩子當做是前男友甩給她的包袱,而不是當做自己的骨肉來看待,她將拋棄孩子們的行為視作是對孩子父親們的一種懲罰。在這種觀念的把持之下,惠子的選擇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消失的母親、缺席的父親,留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有些人總想著逃避責任,卻對利益趨之若鶩。殊不知,在我們每個人,還有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背後,許多人在默默地堅守和奉獻著,有醫護工作者、警察、軍人、社群工作者和無數的志願者。責任感讓我們緊緊聯絡在一起,共同護佑著我們的家園,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2、適度的挫折教育,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陷入兩極境地,一方面會對孩子照顧過度,讓孩子喪失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切斷孩子同真實世界的聯絡,以至於當孩子踏上社會後,獨立面對紛繁複雜的問題和困擾時,會顯得手足無措,喪失信心。

有位名人說過:挫折教育並非只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乾點苦活,挫折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堅強品質。

《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排水溝里長出的野花

我們在向孩子展示這個世界的美麗之外,也要讓孩子瞭解這個世界的殘酷一面。只有做好準備,才能從容面對今後遇到的任何挫折。這種準備,除了物質方面以外,精神層面的準備更為重要。有一些品格,如獨立、冷靜、 善良、寬容、感恩等等,在書本或課堂上是無法學到的,只有讓孩子們經歷過真實的環境之後,親身得到的體驗和領悟,才會深植進孩子的內心,從而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結語

在觀看本片之前,我總以為在戰爭和動亂的地區,如中東等地,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人道災難。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讓我真切感受到了戰爭的無情和殘酷。而《無人知曉》卻透過另一個視窗揭開了平和影像之下潛藏的傷疤。沒有戰爭,人間靜好,孩子們依然有機會在小公園裡玩耍嬉鬧,這一份被遮掩的殘酷更讓人心痛。孩子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卻又要被迫承擔本不屬於他們的重擔,平靜的畫面之外,流淌著不忍直視的悲哀。

《何以為家》的導演在故事一開頭,就亮出了手中明晃晃的刺,並且直接將刺扎進觀眾的心口。而本片的導演是枝裕和則運用東方文化的智慧,將刺隱藏在平緩沉靜的敘事節奏之中,乘著觀眾沒有留意的空隙,一點一點扎了進去,等到觀眾反應過來,早就淚流滿面,心痛不已。從這個方面來說,是枝裕和已經成了操控觀眾情緒的電影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