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紅包——

話說紅包

□歲寒善友

紅包歷史悠久。追根溯源,我國最早的”紅包”要上溯到戰國時期了。

在儒家經典《周禮》中,羅列了許多官員職責,如每逢慶典節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兒等分發酒肉和貨幣。這個應該是最早的紅包了。《周禮》和《禮記》,皆是儒家十三經。經書以如此嚴肅的口吻,要求撒錢,這對形成淵源流長的紅包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而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由長輩在年三十晚上零點後派給晚輩,表示把新一年的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

壓歲錢最早盛行於西漢時期,被稱為壓崇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壓歲錢的正面都刻著吉祥話,比如“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這給的不是錢而是正經八百的祝福。

話說紅包——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據記載,在宋代過年時老人送小孩壓歲錢,店家送買家喜錢,婚禮上送禮金等行為已經深入百姓生活當中了。

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這種壓歲錢多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

話說紅包——

而真正意義的紅包,出現在民國年間。長輩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 的寓意。這裡的紅紙包就跟我們現在的紅包封很像了。

紅包封,又稱為利是封,就是裝壓歲錢的封袋。新年“派利是”,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利是”又稱“利事”或“利市”,取其利市、好運之意。

改革開放後,南方企業流行著新年派利是,一種是已婚主管要向未婚的員工派紅包。另一種是老闆要向員工們派紅包。

話說紅包——

而隨著時代的進度和科技的發展,紅包跟鈔票一樣越來越趨於電子化了,當下一年四季流行著各類形式的紅包:“微信紅包”、“QQ紅包”“微博紅包”。

話說紅包——

在這紅包滿天飛的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紅包呢?先從一件事說起。

大年三十,本該是團團圓圓,全家圍在一起吃年夜飯的大日子。但有家房企的幾名員工卻因為一個紅包差點丟了工作。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一家北京房企的分管營銷的集團副總裁因員工未搶紅包發了一通威,讓其所在的營銷幹部大群裡的成員噤若寒蟬。

起因是該名副總裁年三十在群裡根據人數發了45個紅包,但細心的副總裁第二天中午發現,自己的紅包竟然有5個人沒領,這還了得,該名副總裁立即在群裡發表了牛年第一次“訓誡”。其指出,對於營銷大群的情況超過24小時不予關注,先不談責任心的問題,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何在?還能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該名副總裁強調,過年不是放羊,很多同事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話說紅包——

最後,該名副總裁也給出了處理意見,要求總部負責行政的人員挨個通知到位,並讓這些員工當日下午四點前道歉並檢討,還要主動發200元紅包,如果執行不到位,下午四點後移出群,年後處理。

前有遊戲公司老闆要求員工自動降薪,後有公司要求員工不得上班時間搶紅包,否則開除,今有公司副總裁要求員工搶紅包,否則也開除。

看到這裡,只能說,這屆員工真的太難了。營銷是房企的生命線,身為營銷人員確實要有時刻待命的準備。但在年三十這樣的特殊時節,各個群裡都是一派祥和氣氛,有時一個轉身可能就是幾百上千條未讀訊息,而錯過了一些重要內容,也無可厚非,你可能也因為訊息太多而錯過了很多群裡的紅包。再則,不搶紅包不算違反公司紀律,如果解除則屬於違法。這位副總裁顯然不懂法。原來紅髮還事關法律問題,不可不慎!

話說紅包——

微信聊天中,紅包還能檢驗人品和情商。有人嫌別人紅包小,不屑搶,甚至搶了又退回去。紅包代表著一個人的心意,與金額無關。發紅包為了活躍氣氛,搶紅包也為了圖個樂子。那些嫌棄別人一元錢包十個紅包的人,好比別人去你家做客,買了水果和牛奶,你還嫌棄水果不是你愛吃的口味,牛奶不是響噹噹的大品牌。

話說紅包——

正所謂禮輕情意重,別人發的雖然是紅包,但表達的是濃濃情意,不要嫌棄搶到的紅包金額小,那些幾分或幾毛錢儲存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有人情味的記憶和別人美好的祝福。有朋友搶到小小的紅包後,戲謔地說:“謝謝!距離買房又進了一步!”不禁莞爾。

話說紅包——

不要一邊嫌棄別人的紅包小,又把自己的錢包捂得緊緊的,一毛不拔。也常見到這樣一些朋友,搶紅包是第一時間,搶了就跑,一個“謝”字沒有。從沒見過他發一個小小的紅包,不免讓別人覺得他不禮貌,小氣。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搶紅包只是圖個樂趣,發不了財,搶了別人的紅包,自己也適時發兩個,收支大致平衡即可。

話說紅包——

可以用紅包解決的事,請儘量不要用言語表達。願紅包給大家帶來快樂!

話說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