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龍泉寺法華法會報導之二

2020年11月6日至8日,為紀念新竹龍泉寺落成二十四週年,新竹龍泉寺禮請惠空法師暨寺眾帶領諸位善信大德,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法華法會。法會期間,恭誦《妙法蓮華經》一部、《金剛經》二部,大蒙山施食儀一部。

法會進行至第二天,惠空法師接續前日內容,繼續為大家開示法華大義。

新竹龍泉寺法華法會報導之二

第二天

開示

大家好,我昨天跟大家講過了,《法華經》有兩個重要思想,(一)眾生究竟成佛,(二)本、跡二門。今天來跟各位介紹,「眾生畢竟成佛」。

攝化眾生方便

講眾生畢竟成佛之前,先談談佛如何教化眾生。這裡提出兩品:〈方便品〉和〈藥草喻品〉。

一、〈方便品〉

「方便」就是所謂層次、階梯、先後的意思。這一品主要說明,佛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夠信受佛法,所以說了三種不同的法,聲聞、緣覺、菩薩。雖然過去諸佛都說三乘教法,可是為了導引大家最後都皈依佛乘。不過此品表述重點在「方便」。

二、〈藥草喻品〉

小草、中草、大草、小樹、大樹喻眾生根機不同。但下大雨時,小草、中草、大草、小樹、大樹都同受雨水。雨水喻佛說法教化;藥草喻說明眾生雖然根器有差別,但佛說法教化攝生心平等無差別。

這兩品主要表現佛隨眾生根機,方便教化,這個主題跟「眾生皆成佛」的主題有關。先告訴你佛以三乘法漸次而教化,最後講到都會畢竟成佛。

新竹龍泉寺法華法會報導之二

講眾生畢竟成佛,品目就比較多,我們一個一個來舉例。

一、〈譬喻品〉-火宅喻

佛在〈譬喻品〉講了火宅喻。有一個長者,他有一個很大的房子已經失火,無法挽回。長者的孩子們在房子裡面嬉戲,不知火之可怕。長者為救孩子們出火宅,說按孩子喜好,在屋外準備了他們喜歡的羊車、鹿車、牛車。孩子們跑出去以後,沒有看到羊車、鹿車,就看到一個大白牛車。羊車、鹿車、牛車就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法。大白牛車就比喻一乘佛法。所有有情都成就圓滿佛道。

二、〈信解品〉-貧子喻

佛在講完火宅喻之後,又為弟子們講述貧子喻。長者兒子意外走失,久久都沒有找到。他在某處定居,做生意賺了很多錢。五十年以後,走失的兒子到長者家來乞食。長者遠遠一看,這就是我的小孩!就派僕人把兒子帶回來。兒子看到僕人,就害怕得昏倒了。長者見此,就把他放了。然後派兩個僕人打扮得衣著襤褸,去找乞丐兒子。兩個僕人先和他做朋友,相約一起到長者家做除糞的工作。

二十年以後,乞丐兒子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管家。此時,長者生重病,即將往生。他當眾宣佈,我今天要託付家產給我的兒子。人家說你沒有兒子。他說:我有,這就是我失散了幾十年的兒子。

長者就是佛,乞丐就是我們所有在三界裡面輪迴的有情。長者所有家財就是佛無量無邊功德。佛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未來佛。可是我們不敢承認,所以佛讓我們從最淺佛法一點一點鍛鍊,等到修行智慧增長以後,就會慢慢認識到,原來我們本具無量無邊功德,而不只是成為阿羅漢、辟支佛而已。

三、〈五百弟子授記品〉

佛在世講《法華經》的時候,很多弟子如大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大目犍連等都已證成大阿羅漢。有的經典講阿羅漢入涅盤不能成佛。一些宗派認為佛法有三個系統,聲聞、緣覺、佛。聲聞、緣覺人將來就不能成佛,只有學菩薩乘的才能成佛。所以佛就一個一個為阿羅漢弟子們授記,何時、佛號為何,建設何國土。所以

授記品

不只是講述阿羅漢也可成佛,而是告訴每一個有情不管修什麼法門,將來一定成佛,只是路徑不同而已。

四、〈化城喻品〉-化城喻

除了火宅喻、貧子喻,另外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化城喻。佛講以前有一尊佛叫大通智勝佛,在久遠無量劫前成佛,為大家講《法華經》。在《法華經》化城喻裡面,《法華經》講的才是究竟的佛法,以前講的都是方便,不是最圓滿的。為什麼?因為大家膽小怯弱。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在工廠當職工一個月薪水臺幣三萬多,人家說你財富像巴菲特、馬雲一樣,你敢承擔嗎?不敢,我老闆都不敢比,何況富豪。富豪都不敢承擔,何況成大菩薩,成佛?現在人都念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求庇佑,我說不要求了。你自己要發願成為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我們努力學習薰陶佛法,增長善根和福報,心量擴大以後就能夠承擔。要成為觀音菩薩一樣救度苦難有情的菩薩;要成為像地藏菩薩一樣到三惡道裡救度痛苦眾生的菩薩。

所以化城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成佛是一個遙遠旅程。我問各位你們有沒有人要上火星的?沒有。太遠了。目標很好,可是很多人聽說旅程辛苦就退卻不去了。我們求佛道以為三十、五十年就到了,其實三千、五千生都不止。所以經過多生累劫就覺得疲倦。於是佛就說:不要擔心,那邊不是一個漂亮的城嗎?大家趕緊到城裡面,原來是阿羅漢的位置。所以佛講阿羅漢、

支佛,其實就是臨時休息的地方。像我們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一樣,可以上廁所、喝茶、吃點心、舒舒腿腳乃至打個盹。等到大家在裡面休息好了以後,化城就消失了。路還在前面,還要往前走。所以化城就是阿羅漢、

支佛,到達最終莊嚴的寶城才是佛。

五、〈五百弟子授記品〉-衣珠喻

昨天對《法華經》做了一個概述,提出兩個重要思想。一切眾生畢竟成佛的理論。今天專門講這一部分,明天講「本」、「跡」的思想。四個比喻和一個案例。案例就是真實的案例,佛給五百弟子授記成佛。

第四個比喻就是衣珠喻。衣就是衣服,珠就是寶珠、摩尼珠。一個窮人到有錢的親戚家裡和他借錢。親戚借他錢怕傷了他的顏面,就請他吃飯,趁他喝醉睡著了,拿價值幾億的寶珠,縫在他的衣服裡面。窮人吃完就回家了,以為借錢被拒絕了,就繼續潦倒生活。過了幾年以後,親人看見他:你怎麼還在擺地攤、給人家送外賣,做些窮苦的事情,不是給你個寶珠值好幾億?你可以做筆生意。他說:沒有。親戚就講,寶珠不在你衣服裡嗎?

寶珠就比喻佛功德,我們衣服裡本有無價珍寶就比喻佛功德。可是我們不知。衣珠喻說明眾生本來成佛,本具佛無邊功德,不知受用。。

所以《法華經》,你仔細讀,它就是一些簡單的案例或者比喻,可是

背後隱含的深意,我們每一個有情畢竟成佛的道理。再深一層,我們本來就是佛。華嚴經講

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等等。很多經典都有講眾生本來就是佛,所以這個道理就是我們所說「妙法」。「妙」就是

就是「妙」。法就是這個妙,妙就是法的這個特質,「妙法」就是眾生畢竟成佛。

新竹龍泉寺法華法會報導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