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清朝歷史的百位風雲人物之一:努爾哈赤,大清帝國的奠基人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上,開創過二百年以上王基業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和清太祖努爾哈赤四人。努爾哈赤以十三制甲起家,在白山黑水之間透了最富戰鬥力的八旗軍,他將場四十四年,立了後金政根,統一女真各部,為夠神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定了基業。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女真族,明清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棒圖叫拉城(今遼寧撫順市新賓縣境內)。其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都曾先後擔任過建州左衛指揮使(武官名)。

影響清朝歷史的百位風雲人物之一:努爾哈赤,大清帝國的奠基人

明朝後期,東北地區的女真分成了三大部分松花江流域一帶的海西女真、渾河上游及長白山一帶的建州女真、黑龍江下游及其以北以東地區的野人女真。隨著各部之間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憑藉自己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數萬人隊伍,開始與明朝針鋒相對,態意數邊將,捕殺史卒。明王朝為了剪除這一邊忠,於萬曆二年(1574年)派遼東總兵李成梁率數萬大軍攻打王杲的背量新覺羅·努爾哈赤。在這場戰鬥中,忠於朝廷的覺呂安、塔克世背叛親家,為明軍充當了嚮導。

王呆的兒子阿臺章京逃脫後回到吉勒幕(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為了父報仇,他掠邊境。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再率大軍出擊,攻打古釋及其同覺阿海的養子賽。覺昌安、塔克世再次為明軍充當嚮導,但卻雙雙死於亂軍之中。噩耗傳來,年僅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勃然大怒,質問明朝。後來,朝廷將此事定性為“誤殺”,賞賜教書三十道、馬三十匹,並讓他承襲了建州左衛指揮使官職。

努爾哈赤雖然接受了賞賜,但並不同意所謂“誤殺”的結論,一口咬定這是建州左衛圖倫城(今遼寧撫上馬鄉蒼石村北部)域主尼堪外蘭嗖使明兵所為,要求朝廷徹底測查。不料這一要求竟遭到明朝邊將的一口拒絕,並宣稱要在甲板築城,扶持尼蝶外蘭做“滿洲國主”。由此,尼堪外蘭威望大升,有些族人為表忠心,甚至對神立誓要殺掉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勃然而起,以父祖遺留下的十三副盔甲,組織起數十人的隊伍,拉開了統一女直各部的序幕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率領部眾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域後,尼蝶外蘭逃到爾渾(今撫順東)。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鵬爾渾,尼堪外蘭又往明軍控制的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朝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最終將他處死。同年,努爾哈赤在“建州老背”的廢址上建立費阿拉城(位於撫順新賓,“費阿拉”是滿語,意為“舊的山城”),自立為王。隨後,費阿拉成為建州女真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基地。

影響清朝歷史的百位風雲人物之一:努爾哈赤,大清帝國的奠基人

努爾哈赤興起後,建州與朝鮮、明朝的來往公文,都由漢人用漢文書寫。給女真人釋出的軍令、政令,則用蒙古文,一般女真人既看不懂,也聽不懂。明萬曆二0十七年(1599年),圖離拉域一被根為清王的發樣之地,共起的接。圖左努爾哈赤為了改變為汗官大新門,是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計的地方,固右為計王言。請這一狀況,命巴克代,康照、隆、底、道等皇及重裡宣,狀到來參後,什額爾德尼和扎爾都到此現固齊蓋用蒙古字母拼寫滿語,創制了滿文,這就是無圈點滿文(老滿文)。皇太極時再改進為有圈點滿文(新滿文),隨後發展成為清朝官方的請言和文字。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隨著勢力擴大,人口日益增多,他在明萬曆二十九年(160年)利用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組織形式,建立了黃、白、紅、露四旗。規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五個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五個甲喇設一固山額真,固山是最大的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因為每個固山都有特定特色的旗幟,因此,漢語將固山翻譯為“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又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八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歔之外,增編鑲黃、鑲白、紅、鑲四歔。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三色旗均垂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稱為“人”,即滿洲八。正黃、鎮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將,稱為上三,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後來又逐漸增設蒙古八和漢軍八,雖統稱八旗,而實際是二十四旗。八旗制度爾”是滿語,漢譯為“木柵”,意思是此山“以旗統軍,以統民”,將全林茂密,物產率富,取之不盡,普目的古戰場,平已成為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在遼東大地上的一風景明政、可法和親族聯結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機體,成為清朝的一個核心社會制度,也是清朝定燕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一個關鍵。

影響清朝歷史的百位風雲人物之一:努爾哈赤,大清帝國的奠基人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參照蒙古政權和中原漢族政權的模式,在圖同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具水酸鎮)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這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征服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粗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滿,憤然頌布“”七大恨”,開始起兵反明。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楊為遼東經略,調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八旗兵力用五天時間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明軍文武將史死者三百多人,士兵身亡者四萬五千餘人,亡失馬駝甲仗無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同年六月,努爾哈赤打下開原。七月,攻佔鐵嶺。從此,由防禦轉人進攻,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開始全面崩淡。

影響清朝歷史的百位風雲人物之一:努爾哈赤,大清帝國的奠基人

明宗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興建東京域。天啟二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寧市)。

熊廷因兵敗失地而被俘,王化貞也因兵敗棄城而下獄論死。天啟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在綜合考量了地理、政治、軍事、交通等因素後,做出遷都盛京(沉陽)的重大決策。從此,盛京第一次成為都城。

天啟六年(1626年)一月,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八歔軍,渡過遼河,長驅直前,撲向寧遠。當時,明軍主力部隊已經撤入山海關內。守將袁崇煥頂住遼東經略高地的巨大壓力,獨守寧遠孤城。努爾哈赤一生成馬馳騁四十四年,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歷史上的常勝統。四十二歲的進土袁崇煥,在前有勁敵,後無援軍,又沒有指揮作戰經驗的情況下,最終卻憑藉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出奇制勝,大敗八散軍。

寧遠之敗,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此後,他鬱鬱寡歡,陷入苦網。同年四月,努爾哈赤雖然又親率大軍,攻打了蒙古喀爾喀,但明將毛文龍五月進攻蔽山後,努爾哈赤不得不急忙回師盛京。七月中,努爾哈赤因身患毒疽,前往清河湯泉療養,人月七日,病情惡化,十一日,病死於陵降恩門雞堡(今沉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接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努爾哈赤死後葬於盛京陵(今沉陽東陵),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