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原文: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躍彩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晦生也。

「《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大意】糞土裡所生的蟲是最髒的,可一旦化身為蟬,就只飲秋天潔淨的露水;腐敗的野草本不發光,可一旦孕育出螢火蟲以後,就可以在夏天的夜空中,發出耀眼奪目的光彩。由此而知,潔淨的東西常常是從汙穢中產生的,明亮的事物也常常會在黑暗中出現。

我將這句話,概括為唯有埋頭,才能出頭。還是用幾個故事來說說這個道理。

「《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我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出生在楚國丹陽秭歸,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是颳風還是下雨,酷暑難耐也罷,天寒地凍也罷,他都會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時間,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大量、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以他的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的匡衡,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蹟名世。匡衡小的時候,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因為家中沒有蠟燭照明,而鄰家點著燈燭,但光亮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出了一個洞,透過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後來,匡衡的同鄉中,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人,是一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而且還不要報酬。文不識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我希望能把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後,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正因如此,匡衡終成為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

「《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小的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背一篇文章,大約需要三四遍就可以了,可他每次都要讀上幾十遍才行。為了背文章,司馬光看書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為白天學習時間長了,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睜不開眼睛,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睡著了。於是,司馬光想了一個辦法,拿了一段又圓又硬的木頭來當成枕頭。半夜,他只要一翻身,圓木頭就滾走了,頭部跌下來,就馬上會清醒過來,又可以繼續起來讀書了。這個圓木頭被稱為“警枕”。正是這種用功刻苦、勤奮的精神,終成就了他堪稱儒學教化下典範的人格,歷來受世人景仰。

「《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魯迅先生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了一枚金質獎章。魯迅立即拿這這枚獎章,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用這錢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睏乏之際,他便摘下一根辣椒,放在嘴裡使勁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寒意、睏意頓時消失。他就用這種辦法,開驅寒驅困,堅持讀書。這是因為這種埋頭苦讀的精神,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舉個實際的例子,1926年,魯迅先生被廈門大學聘請為教授,任職後薪水達到了2100大洋,光是這一年魯迅就賺了別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錢。1928年,魯迅先生每個月光是稿費就有3600大洋,1929年時,他的收入加上版稅,高達15000大洋,放在現在就是年收入過千萬。

「《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當時,北京一套差不多的四合院大約小千把大洋。在北京居住的魯迅當年就買了一套四合院,就是現在魯迅博物館的地方,總共花了800大洋,也就是他三週的稿費就可以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了。也只是他具備這樣的物質基礎,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社會,思考人性,寫出膾炙人口的諸多進入我們基礎教育課本的文章,終成為一代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席這樣評價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菜根譚》筆記」之: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有人這樣說: 吃別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別人所不能忍的氣,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別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荀子勸學》中說: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意思是拿刀刻東西時,中途停止,那麼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而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意思是,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