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春日美食,解春天滋味

也許現在還有很多人沒有復工,

小朋友們也沒有開學,

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家中度過,

但這並沒有阻止春天的如約到來。

人間四月,清明即至,

春天的氣息愈發濃郁,

春風的暖,嫩芽的綠,

迎春的黃,海棠的紅,

慢慢解凍了人們冷峻緊張的心情,

而變得明媚柔軟。

大好春光,自然也少不了美食相伴。

今天比寶就和您一起解鎖那些春日美食。

1。 青團—-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

這首詩說出了青團最早的“出身”,是一種祭祖用的冷食。青團在南方各地幾乎都有,尤以江南最具代表性,江南人喜糯食,那麼以漿麥草、冬小麥、艾草等草頭的綠和清香糯米粉製作的青團成了清明時節來江南不可不嘗的特色小吃。青團的皮要兼具軟糯和Q彈,講究“黏紙但不能黏牙”。

食春日美食,解春天滋味

2。 清明粿———-詩人九日憐芳菊,筵客高齋宴

浙江各地清明前也都要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粿。“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在清明前後會萌生出白毛細葉。用來榨汁做清明粿最好不過。跟江南青團內多包甜餡兒不同,清明粿的餡兒多為鹹鮮口,比如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或者燻肥腸拌芥菜末,自是別有一番風味。清明粿的形狀更是豐富: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鑲著精緻花邊的,每一個都碧綠剔透,非常好看。

食春日美食,解春天滋味

3。 饊子(撒子)———-寒具即食饊也

《本草綱目》中這樣描述:“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由此可見“饊子”是古代寒食節的時令食物,而現今已演化為常見的一道特色小吃。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南方饊子精巧細緻,以米麵為主。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就更多了,風味各異,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都很有名。

食春日美食,解春天滋味

4。 潤餅菜——比春餅更古老的閩南美食

清明時節,閩南人有吃“潤餅菜”的習俗。閩南各地的餅皮形式相同,大多都以麵粉為原料烘成薄皮,柔韌不破,吃的時候鋪開餅皮捲入“潤餅菜”。一般閩南人家在吃潤餅時都會根據自家喜好擺滿一桌,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胡蘿蔔絲、肉絲、蕪荽……依次鋪於餅皮之上,捲成一束。輕咬一口,脆、滑、甜、鹹、酥,滿口鄉情,隨潛入心。

食春日美食,解春天滋味

您的家鄉在清明有什麼獨特的節氣食物,

也歡迎大家在回覆中分享,

比寶跟您一起不負春光!

我們會持續給大家安利幼兒園兒童餐製作方法,

也會給寶媽分享單份兒童餐的製作關鍵,

無論您需要的份數如何,

您都可以在比寶兒童餐Saas中一鍵獲取製作方法和食材清單

戳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