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

自己的童年、少年,乃至完成高中學業,都是在農村,那時雖然物質生活極其匱乏,但精神上是輕鬆的,快樂的。

那時,雖然沒有電視、網路,沒有卡通片和玩具,但是小夥伴們只要有時間就聚在一起,玩各種各樣的遊戲,自娛自樂。

如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繞線(具體名字忘記了,就是用一根毛線或“玻璃絲”在十個手指上繞來繞去,變換不同的形式,可以單人玩,也可以兩人配合來玩)。我最喜歡的遊戲是抓子兒,用碎布縫成小小的袋子,裡面在裝上秕穀、細沙、綠豆等,也可以用骨頭子兒,好像是取自羊腿的某個關節,清洗乾淨,晾乾,在塗上紅紅的顏色,很漂亮。一大四小五隻子兒,在拋接大的布子兒的同時,把四隻小的撒下,再分別撿起,配合著動作,嘴裡還唸唸有詞。這些遊戲都是和年長一些姐姐們學來的,那些“詞兒”究竟是什麼意思,當時根本沒有考慮過,即便現在也沒弄清楚。當然這些都是女孩子們的遊戲。

男孩子們則在一起玩彈球,打彈弓,抽陀螺(哈哈,我們叫碾碾轉兒),滾鐵環(我們這裡的方言叫推軲轆),打尜(這大概也屬於一種方言吧),摔跤,疊羅漢等。至於玩泥巴、藏貓貓(就是捉迷藏)、扔沙包等,就屬於男孩子、女孩子共同的遊戲了。而像丟手絹這種遊戲,只有在學校老師組織才玩兒。

那時,家長對孩子看得都不緊,很多孩子都是半天半天地在外面瘋,只有大人做熟了飯,房前屋後地喊“二娃、狗剩、小牛子、小馬子回家吃飯啦”的時候,才會戀戀不捨地四下散去。有時候,幾個小夥伴兒一商量,也許就跑到村頭地裡去捉螞蚱,甚至過了鐵路過公路,跑到三、四里外的河邊去挖泥鰍、逮魚。

那時吃的也極簡單,窩頭、鹹菜填飽肚子即可。但是除了正常的食物之外,我還吃過許多“野生”的東西。香甜的槐花,自然必在其中。槐花謝了,結了果實,不知道吃過的人有沒有,多不多,我是吃過的。男孩子們爬上樹摘了果實扔下來,女孩子會小心地把果實剝開,取下那層薄薄的有些透明的白色的內膜來吃,也很清香的。還有一種被我們稱為“地梨兒”的野草,經常生長在水邊潮溼的地方,手揪住草輕輕地拔起,根塊是一個和櫻桃大小差不多的東西,色黑,質硬,在水裡洗一下就把它“報銷”了。還有剛長出不久的棉花桃,嘗一嘗,也是甜的。大麥熟的花苞,苘麻的花苞及嫩果,都是值得回味的。

那時吃過的“野味”肯定不止這些,只是時間太久,一時難以記起。

懷念,那逝去的歲月……

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

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

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

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

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

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

六零後的快樂童年,怎能少了這些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