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很多時候,歷史本身就是最好的編劇,其曲折澎湃往往勝過很多虛構故事。

在前文中,我們瞭解了歷史上宋江起義的全過程。宋江的兩位部下(九紋龍)史進,(青面獸)楊志有跡可循,他們的歷程善惡不同,結局令人唏噓。

九紋龍史進——招安後再次造反的野心家

公元1121年,宋江等36位頭領橫行山東江蘇的流動作戰被張叔夜終結過後,他們受到徽宗皇帝的“天眷”。寬大處理之下,眾人封官賜爵。一時間,眾好漢從流寇變成了官軍,走在街頭好不神氣。

接著,

宋江等人從歷史的記載中徹底消失。但是有一人,以不同尋常的方式再次出現在我們視野中。

這就是史斌,根據現有資料考證,他是《水滸傳》裡九紋龍史進的原型。(斌本宋江之黨)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日本畫家歌川國芳筆下的浮世繪——九紋龍史進

1127年,在金軍攻擊和己方的荒唐舉措下,北宋滅亡。徽宗欽宗被金軍俘虜北上,天下大亂。各地豪強和軍隊,有的積極勤王,有的拒城自守,有的淪為強寇,四處剽掠。

已是朝廷命官的史斌按捺不住了。他並不安於招安以後的平淡生活。在他看來,跟隨大哥宋江投靠朝廷不過是權宜之計。現在天下無主,正是起兵自立的好機會。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於是他迅速秘密準備,當年7月在興州(今陝西省略陽縣)舉兵再次造反

。由於事發突然,守臣向子寵毫無準備。這位地方官正忙著部署州內各處關卡對金軍的防備,他聽到史斌所部攻來的訊息,驚慌失措,竟然率先棄城逃跑。這時其實史斌的部隊還沒有到達,官員的率先逃離造成了巨大混亂。

由於之前金軍的入侵已經帶來了許多躲避戰亂的難民,現在又傳來史斌造反的訊息,讓民眾更加恐慌。人們成群結隊往西南逃難,希望能進入四川躲避戰火。之前向子寵在各處險要設定的關隘卻起了極大副作用,因為官員們已經先行逃跑,軍兵沒有接到命令不敢擅自開門放行。大量陝西難民被困在關隘之下。他們沒有衣食沒有救濟,很快大批病死餓死在此地。哭號遍地,慘不忍睹。

史斌順利佔領了興州,實力大增,附近州縣有不少豪強土匪和叛軍響應依附。他蓄謀已久的野心也迅速萌發。此時的他斷然是看不起投降朝廷,只講究兄弟義氣的宋江。史斌相信“亂世出英雄”,

他乾脆在興州悍然稱帝,準備趁著宋金交戰的亂局,打出自己的天下。

當上了皇帝,史斌當然有所謀劃。他準備仿效劉備等前代豪傑,先佔據兩川作為根本,再圖大業。趁著金軍不斷入侵宋國,史斌的叛軍部隊向四川發起進攻,他們撲向了川陝咽喉劍門關。當地守臣是兵馬鈐(qián)轄(地方武官)盧法原和提點刑獄(地方司法官)邵伯溫。這兩人與望風逃竄的向子寵不同,他們迅速安排部隊守住了劍門關險要。盧法原更是嚴令將兵堅守,有言出戰者斬首。大家以為他是害怕,很有微詞。

史斌帶隊來到果然無機可乘,他們稍作嘗試,見無法取勝,便只能退回興州巢穴。於是,四川百姓得以保全,才能夠成為後來南宋的錢糧基地,而不是新的獨立王國。

南下無果之後,史斌又往東發展,進攻利州路治所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市)。叛軍包圍興元府後多次攻城,均沒有得手。見幾次出擊都無斬獲,史斌並不放棄,他又打起了關中的主意,漢唐歷代多在此建都,王氣十足,再加上現正是空虛之時,十分誘人。

史斌很快帶叛軍向北挺進,攻破了武休關,直插關中平原。這時,他接到了長安一帶義軍統領張宗諤的信件,勸他一同共謀大業。史斌喜出望外,他於路果然沒有遇到什麼像樣抵抗,

在張宗諤配合下順利佔據了長安城

。這時,史斌匯合了當地叛軍後勢力膨脹,準備繼續在宋金之間擴充套件自己的地盤。但那張宗諤似乎另有小算盤,暗中開始遣散史斌的部下軍兵。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日本畫家歌川國芳筆下的浮世繪——九紋龍史進

宋朝此時在西北的軍力並不充足,加之守將各不協調,與金軍作戰落於下風。但名將曲端和部下吳玠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以後吳玠更會成長為西南半壁的擎天一柱。現在,他們把眼光放在了“劇賊”史斌身上。所謂樹大招風,叛軍佔領長安以後,宋軍十分重視。

先是將軍王燮配合盧法原收復了叛軍起事的興州。名將曲端也派出吳玠向長安叛軍展開進攻。曲端練兵有方,部下精銳。吳玠更是其中佼佼者。

1128年11月,吳玠沒有和史斌正面交戰,而是趁夜黑之時突襲長安。

史斌見官軍來攻,似乎人數並不很多。他便親自率軍急急出城迎擊,準備靠兵力優勢取勝。兩軍相交,史斌很快發現情勢不對,當面宋軍勢如破竹,自己部下根本抵擋不住。短暫激戰後,叛軍潰散,史斌無法回城,慌忙奪路逃走。

吳玠哪裡肯放過大好機會,他率部追擊,在鳴犢鎮趕上叛軍,俘虜了史斌。

由於僭越稱帝的重大罪名,史斌很快被斬首示眾。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

他被凌遲而後處斬

,極大震懾了各地蜂擁而起的叛軍。至於那義軍統領張宗諤,也被曲端斬殺。

史斌的故事落下了帷幕。

他沒有像宋江那樣被招安後默默無聞,而是由著自己的野心在亂世中闖蕩。

他不僅不救國家民眾於危難,反而淪為眾多搶掠殺戮平民的亂軍一員。

最終身首異處,可謂罪有應得了。

至於後來水滸的故事傳開,人們聽到那個仗義英勇的九紋龍史進,則已經飽含了平凡人們對強權的抗爭,對民間英雄的美好期望。

參考資料:《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吳武安公功績記》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

斌本宋江之黨

,至是作亂。守臣向子寵望風逃去……斌乃去,蜀賴以安。

《宋史:》金人攻關輔,

叛將

史斌陷興州,諸郡多應者。法原命諸將堅壁,言戰者斬,眾以為怯。未幾,河東經制使王燮以乏食班師,法原開關納之,與燮同破斌,復興州。

《宋史》時叛賊史斌僭號興州,將攻興元府。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吳玠襲叛賊史斌(按宋史作贇)斬之。初斌侵興元不克,引兵還關中。義兵統領張宗諤誘斌如長安而散其眾,欲徐圖之。曲端遣玠襲擊斌,斌走鳴犢鎮為玠所擒,端自襲宗殺之。

《三朝北盟會編》史斌據長安,吳玠擒斌,克長安又克華州。三年冬,劇賊史斌寇興鳳,據長安,謀為不軌。公擊斬之

《吳武安公功績記》劇賊史斌寇興、鳳,據長安,謀不軌 ,侯進兵夜襲其城 ,出戰,斬其首 ,轉右武大夫。

青面獸楊志——被奸人陷害的悲劇勇將

楊志,這位豪傑在《大宋宣和遺事》水滸故事中率先登場,引領了整個宋江36人的傳奇。世人本以為他是小說家筆下的虛構人物,但2014年河南濟源市的一處考古發現顛覆了這種看法。現場發掘出一塊金代墓碑“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這是原部將馬秦為他的老上司楊志寫下的墓誌銘,相對完整記載了這位傳奇人物的坎坷一生。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河南濟源金代墓現場圖(馬秦投降金國後為楊志所建,遷徙了3次地址,馬秦最後重新歸宋)

楊志出生在河南鄧州淅川,妻子馬氏是河南宋州(今商丘)人,

他們夫妻僅育有一個獨生女兒,在金人入侵之時失散被擄走,從此下落不明

和小說不同,楊志並不是楊令公後人,他家庭世代為農,性格剛烈。16歲時因衝動殺傷人命被判充軍。

此後的經歷根據推斷,楊志多半落草為寇,極有可能加入了宋江起義的隊伍

。在和宋江一起接受招安以後,他開始為朝廷效力,展現了自己的超凡勇敢。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多次立下戰功後被封為武節郎。這是宋代53階武官中的38階,屬於中下級職位。雖然官職不大,但楊志的表現相當亮眼,引起了上層的注意。

當時,從盜匪而投降朝廷的人員雖然待遇不錯,但深受文官集團敵視。以至於楊志被稱為“招安巨寇”。但是徽宗皇帝並不介意,他很欣賞楊志的勇猛,某次還專門召見,並嘉獎他說:“你勇敢過人很值得讚賞,單獨領軍也敢於作戰,每次遇敵總是衝鋒在前。”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1122年,也就是招安後第二年,北宋和新近崛起的女真人相約,夾攻遼國。太監童貫在各路宋軍平定了方臘之亂的餘波後集結部隊,開始北上攻遼。這是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時隔百年的重新刀兵相見。

宋方見金國連連擊敗遼國,也想趁機撈取好處。徽宗皇帝舉措的輕佻暴露無遺,他不顧宋遼議和之後的百年和平局面,不考慮軍隊實際戰鬥力,希望能靠冒險來完成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偉業。宋朝這時由童貫統帥大軍,命常年對抗西夏的西軍老將种師道率東路軍攻白溝,另一位軍人世家出身的辛興宗率西路軍攻範村。楊志當時隸屬西路軍,和同僚趙明一起帶領選鋒軍。

看似有利的進攻局面因為童貫的不當指揮而失敗,長期和平和混亂軍政早已消磨了宋軍的戰鬥力,這次攻勢在遼軍的反擊下遭到慘敗。楊志所部戰鬥情形沒有記載,但必定也隨西路軍後撤而回。

1125年,金國看到北宋軍事實力的孱弱之後開始南侵。1126年,太原解圍戰打響。宋欽宗命种師中、姚古等率軍解太原之圍。楊志這次同樣帶領選鋒軍,隸屬於號稱“小種經略相公”的名將种師中。种師中所部很快收復了太原外圍的壽陽、榆次等地。但由於友軍姚古、張灝等部逡巡不前,被朝廷催促前進的种師中所部受到金軍主力的集中攻擊。宋軍雖然頑強抵抗,但由於輕兵前進時放棄了大部分補給,士兵處於多日缺糧狀態。每個士兵只能分到一勺豆子,根本吃不飽。在五戰三勝後,种師中所部再也支撐不住,大部分士兵潰敗,种師中本人和百餘名親兵奮戰至死。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歷史的記載於這裡有所分歧

,《三朝北盟會編》稱楊志不戰而退,導致全軍戰敗。而主戰派李綱給宋欽宗的奏摺中《奏知賞罰董有林,冀景等劄子》則稱楊志跟隨大軍撤退,其他將領都顧自奔逃,只有楊志收集了殘兵,繼續抵抗。因為他的英勇抗擊,還多次打退金兵騎兵追擊。

根據事後的史實,楊志被轉官兩級(升官兩級),為36階武德郎。可見《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有誤,而書中對楊志的詆譭非止一處,這很可能就是因為他曾落草為寇的原因。在很多士大夫眼中,“一日為賊終身為賊”,絲毫不考慮實際情況。

所以,當年的真實場面可能是這樣:在大軍潰散,主將种師中犧牲的不利情況下,楊志一個人收拾敗軍,組織起離散計程車兵們且戰且退。他和部眾沿路頑強抵抗,還能保住太原以東的平定縣,打退金軍多次攻擊,挽救了部分將兵的性命。

這樣的小勝儘管不足以改變大局,但滄海橫流之時,方顯中流砥柱

。徽宗皇帝過去對楊志的評價非常中肯,他就是這樣一個“獨領雄兵敢戰”的猛將。

宋軍對太原的解圍還沒有放棄,楊志再次立功。他和同僚在太原東部的壽陽擊敗金軍。宋軍斬獲不少,還把很多金軍趕下山崖摔死,更抓到了活口俘虜。連金軍都說,這次來的南朝人馬很難對付,不比以往,肯定是花大價錢僱來的吧。

在楊志不斷用戰功證明自己之時,主政的李綱制訂了一個三路並進的太原解圍計劃。按此計劃,楊志分屬東路軍,將作為機動兵力向敵人背後出擊。

但是,意想不到之事隨即降臨。

楊志和這次的上司王淵有私人矛盾。王淵此人心胸狹窄,他藉故挾私報復。在戰役開始之初,就故意讓楊志所部被金軍擊敗。繼而以作戰失利的罪名關押了楊志。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1127年,

王淵藉口軍法將楊志處斬,時年55歲。兵眾旁人得知楊志冤死,不管是舊相識還是路人,都紛紛落淚。

三路解圍的計劃因相互掣肘,緊接著歸於失敗,各路宋軍退走。孤城太原在堅守了9個月後終於陷落。守將王稟在慘烈的巷戰失敗後,抱著宋太宗畫像投河自盡,士民慘遭虐殺殆盡。

自害死楊志,王淵只多活了兩年。在苗傅、劉正彥奪權的兵變中,他被伏兵襲殺。朝廷後來為楊志平了反,追贈他為登州防禦使。

887年後,部下馬秦為老上司楊志修建的墓室被人們挖掘而出,那塊烏黑的墓碑上,字跡清晰可見。

儘管墓主人壯志未酬,家破人亡至再無後人,但他在時代的鉅變中曾奮力拼鬥,為家國抵禦侵略外侮。縱然千百年時光流逝,他的姓名依舊深深蝕刻在歷史長河之中,無法泯滅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下)——野心家史進,悲情勇將楊志

楊志墓誌銘,馬秦所題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中)——歷史上的呼保義宋江

水滸傳的前世今生——梁山好漢們的故事雛形(上)

參考資料:《宋史》《三朝北盟會編》《梁溪集》《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三朝北盟會編》言:“翼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閒道徑歸。”

《三朝北盟會編》:後軍趙明楊志將選鋒軍……楊志昨在燕,曽受髙託山極賂,志貪財色……楊志敗於孟縣,解潛敗於南闗,範瓊敗於介林,劉韐敗於平定。

李綱,《梁溪集》卷五二:武節郎楊志,昨隨种師中先次收復榆次縣,大兵既潰,志不免退師,諸將散逸,志獨收集殘兵,保據平定,屢次立功,殺退敵馬,理須激賞。臣已便宜作奉聖旨:董有林與閣職;楊志與免合降官,更轉一官訖。

李綱,《梁溪集》卷五三:賈瓊、楊志於壽陽縣界節次攻擊戎馬,及殺獲近上首領,趕墮崖谷死者甚眾;兼捉到活人,稱敵眾中說,今次南朝人馬硬,不似日前,必是將銀買來。雖小捷未足道,然大兵會合,斷進亦足以為先聲。除賈瓊已取到立功人功狀奏聞外,楊志功狀,見取會保明。謹具奏知。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閤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