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微課堂141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二十章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學習感悟】

今日課,核心在於“士”。

什麼是精英圈層?

什麼是真正的精英?

什麼是精英精神?

什麼是貴族?

什麼是真正的貴族?

什麼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什麼是社會底層?

李老師的授課,讓我內心振聾發聵,這樣的問題曾幾何時去真正的問過自己呢?更多時候是被自己的擔心、焦慮、控制、私心、功利心、慾望…緊緊扼住自己。自己拼命學習,為的是能跳出農門,我沒有享受到學習帶給我更多的樂趣和快樂,學習是我人生的跳板,是我改變的工具。等我為人父母以後,用我曾走過的過,積累的經驗來指導孩子,我這一路走來更多哪裡有過自己,更多是活在證明自己和別人的讚美認可認同裡…幾十年所形成的很多我認為的,真相是我所認為的那樣嗎?遇見李老師,我才無比清晰看到我過去所謂的奮鬥,才是真正活在最底層的,而我還自以為我走過的道路,是適合孩子的。可不是嘛?身邊的人不都是這麼做的嗎?

我就是李老師講到的家長,兒子還在小學的時候,我就操心他小學高段的學習,在進入高段後,我操心小升初的事兒,還未進入初中,就提前盤算著如何能考出好成績能搏一搏我心目中的名校,進了名校好呀,相當於進了保險箱,重點一本考不上,二本絕對妥妥滴啊。為啥有這樣的心態和認知,背後強大的就是集體意識,大家都這麼認為的啊,身邊能看到有好工作,有優渥的物質生活的,不都是這麼過來的。這就是我曾一直認為的精英教育,孩子畢業後就能成為精英階層。聽完課,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的內心一直就住著這個有毒的精英認知。

在這個認知和強大的集體意識之下,我和兒子的親子關係是水火不容,家裡絕對雞飛狗跳,提起學習就是硬傷,連帶著與公婆,與愛人的關係都是緊張、戰鬥狀態。

我的這個“精英病”是在老師的課堂裡診斷出來的,也是跟著老師學習才被顛覆重建,更新自己的系統。可是今天聽到老師所講的,讓我再次看到我之前多麼的瘋狂和可怕。我們都未曾真正的去思考過,卻跟隨大眾一直這麼追逐著。我們完全被外在的物質利益和個人慾望而牽著走,認為獲取到這些就是成功的人生,就是精英階層。試問,我們名利雙收的時候,內心是否快樂呢?活在別人的認同認可裡,是否敢於做自己呢?我們眼裡有過自己呢?

丟了自己的我們,自己是否真正過的開心快樂,自己過的不好,如何做事做人成功?如何心中裝下更多的人去利他呢?當我們把外在的所有視為成功,把外在的地位權力名聲財富,炫富,自我標榜…認為是精英圈層時,活的是自己嗎?沒有活出自己版本的人,到底是精英還是社會最底層呢?我們要不斷審視自己的內心,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一切皆是由內而外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決定了我們外在如何做事做人。我們活出了自己,讓自己綻放了,才能告訴孩子什麼樣的體驗,才是自我,才是綻放。

當我自己轉念以後,當我放棄我執著過的精英認知,當我開始轉向自我的內在成長,當我要求孩子轉變為要求自己,當我不斷收回向外指的力量,轉變為向內指我自己,當我不斷拓展我自己的眼界和格局,當我不斷自覺自律起來時,孩子變了,家庭關係變了…想讓孩子精英,想讓孩子貴族,這不是錯,不是問題,前提一定是我們先革新自己,讓自己的內在精英和貴族,具有內在的貴族精神時,我們的孩子自然就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我在聽到李老師講到“言必信,行必果”的時候,也是完全戳中自己。無論是“這種人雖然有原則,但不知變通”還是“在原則和變通之下,人要如何選擇。”,這兩個點,我都有。我就是死腦筋,不知變通;後者我又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糾結猶豫。

有原則而不知變通下,我和朋友的相處,如果我答應了,我哪怕自己找關係,哪怕做什麼對方不知道的工作,甚至不惜打腫臉充胖子,更甚至硬著頭皮也會全力達成。還有的時候,自己還會撒謊,很虛偽,找你一些藉口和理由來證明自己幫忙了,只是沒做成,不敢實話實話。因為我自己是這樣的,所以我就用這個言出必行來要求我的朋友也要這樣對我。當他們沒有做到時,我就心裡不滿,會帶著評判,為了維繫關係,我嘴上不說可是心裡會想很多很多。

與孩子的相處,我也時常拿這個來要求和作為準則來衡量孩子的行為。他要是今天給我說了自己要做什麼,結果沒做,我就生氣,就會認為說到就做到。有時候嘮叨和指責批評孩子的時候,就會拿這個作為一個做人做事的價值觀來要求孩子。所以,面對朋友和孩子的做不到,我內心就很痛苦,我就會想我為啥就能客服困難,而你們就不能全力以赴呢?為啥你們就這麼容易變化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呢?我就想不明白,要透過一段時間自我安慰才能走出來。

我為啥堅守原則而不會變通呢?我就是把這個認為是道德標準,我認為我要做個誠信守信的人,只有這樣我才是有道德的。有了道德會怎樣?我能得到認可,能證明我就是這樣的人。而透過老師舉例孔子作為聖人的事例,孔夫子是以合道來衡量的,而不是以誠信守信,被脅迫的不算。再以影視劇裡,警察和綁匪的例子,綁匪所說的要對其誠信嘛?

堅守原則沒有問題,也沒有錯,可前提是是否合乎人性,合乎本心,合乎道。朋友沒有說到做到,不能說他就是個不誠信的人,在某件事情上,也許他有自己的難處和一些狀況。孩子說到沒做到,他也是所處的情況有變化,都在他們的方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我是不接受他們的變化,不允許,還又給他們貼標籤,進行評判。我做到了就是有道德的嗎?讓我看到不一定,我違心去做,我礙於面子去做,我被迫被證明去做…我對自己都沒做到誠實,所做的即便結果是好的,對別人來說也是一種消耗,自己更是,因為我給別人帶去和傳遞的是負能量的。讓我也更加釋然小時候的事情了,小時候為何倔犟,為何老捱打?就是不懂變通,認定的就必須是那樣,讓我看到自己的片面,狹隘,沒有站在更大的格局去看問題,只在自己的認為裡。之前提起小時候的事情,是從情感上能夠理解父母,能夠感受到他們是愛我的。今天從這個視角,我和自己小時候的我和解了,那時的我就是那樣犟,那樣的自以為是,現在開始做有良知有格局有情義的人。

老師舉例感情的事例,讓我還想起了一樁舊事。弟弟在高中時期談戀愛了,期間還有同居,那個女孩子大概還懷孕了,這個事情在他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告訴我的,他想尋求我的幫助。那個場景始終未忘記,我告訴他要負責任,要去承擔,不能逃避。我當時就覺得,最壞的結果他倆都不上學了,得對對方負責任。因為我這個想法,有段時間,弟弟的壓力很大,他因為“責任”二字就像是緊箍咒一樣,到最後還是分手了。從這件事情之後,我對弟弟的認知就認為他是個不負責任的人,做了有辱家門的事情,從這以後他做的事情,我都每次像個巫婆一樣會給他下個定義。

當聽到老師講“人心變了,感覺變了”,這個場景就浮現出來了,這個事情我和弟弟也因此決裂過,他後來說我告訴他負責任,我差點把他害死,而我認為他沒負責任而恨他。我從未覺得我做錯什麼了,二十多年的往事再重提,讓我看到我有錯誤的地方,對弟弟的定義和負向的念頭也該刪除了。每個人都會經歷Ta該經歷的,我當時也在上學,我也不知道該咋辦,我就用我認為的認知和道德標準來束縛住了弟弟,讓他後來也逆反責任。弟弟有做的不對,但是面對感情,不是我認為的這樣。

讓我也體會到,要想做有原則,會變通的人,在面對做選擇的時候,做合適的選擇。這個合適的尺度,就是合乎道,合乎理,合乎良知。在成長的道路中,我們唯有向內自渡而後渡人。感恩李老師的教導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