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那麼辛苦,平時都吃什麼補充體力呢?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反擊保衛的軍事史,各朝各代中原王朝都會面臨北方遊牧鄰居的騷擾與威脅。這時候就需要出兵討伐與自衛,糧草和兵器就是外在的重要物質,對戰爭有著重要的作用。糧草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士兵作為保衛邦國,維護政權的重要力量,他們平時都吃些什麼,大家應該很好奇吧!

士兵的伙食每個時期都不一樣,上古時期捕獵獲取動物的肉食,抓不到的時候就釆摘野果野菜充飢。

古代士兵那麼辛苦,平時都吃什麼補充體力呢?

春秋到秦漢時期,人們開始種植五穀雜糧,大米需要水,在水源少的地方不易種植,小麥可以,但是放的時間不是很長,戰爭一般都是幾年,作為士兵糧食不易儲存,小米因為有耐儲存的優點,率先成為了軍隊的主食。隋唐以前的更多戰爭的主戰場都是在北方地區,而北方主產小米,小米的營養價值也比較高。這個時期計程車兵的主食就是小米。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場景只有電視劇中出現,一般出征前會犒賞三軍,賞酒肉,以及調味品,沒有炒菜,用豆類、小麥粉加工發酵而成的醬為主。漢朝時期,駐守邊疆計程車兵補給就是每十天兩石糧食再搭配上兩鬥醬。而秦朝士兵則為每天1鬥米配上半升醬。

古代士兵那麼辛苦,平時都吃什麼補充體力呢?

古代士兵那麼辛苦,平時都吃什麼補充體力呢?

不管哪個朝代軍營裡不會天天吃肉,火頭軍的廚藝也不是太好,宋朝以前沒有鐵鍋,大部分做法就是拿陶器煮,或炒米,炒麵,吃著鹹菜和大醬,軍隊糧食消耗大,每個士兵的伙食都是定量,士兵不會計較糧食的口感。秦漢時期,其實秦和西漢早期軍隊吃的東西和戰國時代比較接近。當時的普通百姓吃的主要是以小麥、粟、稻做成的米飯,宋朝記載:“取米幾石,淨淘炊熟,曬乾,然後再蒸再曬,如此反覆十次,得到二斗乾糧。”不過這種的味道的可能要大打折扣,明朝,擁有大片北方領土的他們開始大力種植小麥,麵粉也開始形成。明成祖出征的時候,就發命令“各軍沿途炒麵”,炒麵也成為了明軍的主餐。中國軍隊南北吃法各不同,在各個時代是有米吃米,有面吃麵,把面做成大餅,一般能放一週左右。

遊牧民族不同首領大王,都會揮師南下,首先準備好馬肉,牛肉,羊肉,全民皆兵,騎兵居多,機動性好,他們把牛羊肉曬乾,帶在馬背上,牛身上可以吃的肉少說也有200公斤,這200公斤的牛肉,風乾成20斤的牛肉乾,營養成分基本都保留下來了。200公斤什麼概念呢,我們去吃牛排,一塊兒大概200多克,你吃上兩份估計會覺得有點撐,這兩份也就才1斤了。你想想這200公斤的牛肉被一個遊牧騎兵隨身攜帶著,他的飲食問題基本上一個月不用處理了,這種機動性該多可怕,農業大國和遊牧國家,打仗糧草供應起著重要作用。

古代士兵那麼辛苦,平時都吃什麼補充體力呢?

雖然中國戰爭史,中國一直都是大國,但是和遊牧國家對戰,也是雙方都不佔上風,遊牧民族機動性好,騎兵多,長途跋涉千里,古代中原雖然有騎兵,但是沒有敵軍多,糧草也比較單一,還不容易放,蒙古騎兵能打到歐洲非洲,騎兵厲害,吃的牛肉乾,羊肉乾,奶製品都是可以長期儲備,而漢軍的糧草需後方供應,耗時耗力,準備週期,運送週期,都很長。民夫人力需求大,民夫也要吃飯。

不管任何時期,軍人都是國家的支柱,在古代這些士兵軍官,抵擋了外敵,保衛了家園和民族,是華夏的無名英雄。我們要尊重軍人,愛護軍人。

1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