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記憶裡的喋喋不休,皆成往事。

《愛在午夜降臨前》算是《愛在》三部曲的終章了,今天這篇文章也不侷限於最後一部,我想整體地來聊一聊。

1

先簡要概述一下前兩部的內容。

在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前》中,法國女學生賽琳娜(朱莉·德爾飾演),同美國男子傑西(伊桑·霍克飾演)於火車上偶遇。

情場失意的傑西計劃在維也納度過他在歐洲的最後一個夜晚,還在求學的賽琳娜則打算到布達佩斯探望外婆。

火車即將到達維也納,傑西說服賽琳娜一同下車,共同遊覽維也納。浪漫的故事就此開啟。兩人在黎明破曉之時道別,並承諾十年後再次相見。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第二部《愛在黃昏日落時》,十年後傑西如約前來,賽琳娜因為外婆生病而沒有前往。兩人很多年沒有再聯絡。

再次遇見時又過去很多年,彼時傑西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作家,奉子成婚;賽琳娜則事業有成,供職於法國的一個環境保護組織,經歷了幾段不甚如意的感情。

兩人相遇,在巴黎度過了一個下午。最後再次分別。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第三部《愛在午夜降臨前》,年輕的兩人都逐漸衰老。兩人結了婚,在巴黎定居,有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兒妮娜、艾拉。

但傑西無法忘記自己與前妻的兒子,漢克。兒子回芝加哥時,傑西去希臘的卡拉瑪塔機場送他。兩人在機場中沉默又彆扭的溝通,盡是無奈。

儘管傑西深愛賽琳娜,但他同樣無法忘懷漢克,他不想錯過兒子的成長。這些生活裡看起來自然而然的衝突,恰恰成為了傑西和賽琳娜常常爆發爭吵的導火索之一。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縱觀下來,第三部的情感主旨——

喪失激情之後的愛

。戀愛的狂熱與甜蜜褪去之後,是婚姻中無休止的爭吵,激情的時刻終會逝去,困苦不堪的飲食男女們,最後的生活靠著責任感在維繫。

正如導演理查德在採訪中說,“他們無法再借助田園詩的浪漫色彩。所有的事情都從夫妻之間的衝突衍生開來,

保護欄消失了,伊桑和朱莉都面臨著更大危機

。”

當現實佔據主導色彩之時,影片中的賽琳娜常常前後矛盾,

“我們不懂她的意思,她可以在同一句話中說:我在說笑,我沒說笑。”

2

本系列電影中,大量對白的運用是一大亮點特色所在。平實,簡單,浪漫,質樸,極具導演個人風格化特色。

對白的內容牽涉範圍很廣:人生、家庭、痛苦、快樂、愛情、性;自由的生活際遇,童年記憶中經歷的詭異往事。

對白的內容命題很大,更像是一種“對生活的推演”。愛情婚姻,人生旅程,現實與理想。攝像機與任務對白的主客觀雙重講述,即雙視角敘事下,影片節奏散漫而輕快。

同時,相比於大多數愛情片中,劇情往往專注於給人物相愛設定障礙,而將生活真正的現實矛盾擱置一邊。

這部電影則是少有的承載一定社會議題的愛情片。

大量對白的運用,無疑成為理查德這個系列片中,最冒險也最成功的地方。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3

理查德·林克萊特分別在1994年,2003年,2013年導演完成三部曲。

在一次採訪中,他坦言創作心聲,

“第一部的他們並沒有生活經歷,不過23歲,都還是孩子,對愛情的想法都不是來自生活經驗。九年後,我們能在他們臉上看到生活帶給他們的成長。但他們不再那麼自由,而是成了時間和責任的囚徒。再到40歲時,他們則已經被現實牢牢拴住,但激情並沒有熄滅。他們還可以交談,還可以說笑。”

隨著戲裡戲外幾乎一致的時間推移,故事的主角和觀眾都成長了。

“人對生活和生命的真實感觸無法偽造,20年的生活經歷、生命體驗,演員甚至無需化妝的表演。”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以第二部為例,整部影片兩個小時,導演幾乎是以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客觀記錄,風格化敘事的視角下,電影時長與現實時長一模一樣。

三部影片一以貫之的形式便是時間的同一性。

電影持有著當下的時間股份,不閃回,而是以當下敘事的時態去構成情節、串聯故事。時間的真實流動感與電影的本體力量交相輝映,最終達到電影與時間極富張力的交織。

時隔九年,物是人非,兩個人隔著時間的門對望,發現靈魂的遊走實際已經沒有出口。人在時間的腳印背後逐步成長,在不斷審視自己內心的同時,遺忘依然如海水般潮起潮落,青春無影無蹤。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作為愛情型別片,本片跳脫出傳統意義上給主角設定階級對立差異的必然套路,不存在障礙,也就無所謂跨越與掃除,阻礙消失了,情感的表達與矛盾變得前所未有地真實可感。

打破愛情格式化的同時,導演卻絲毫沒有迴避愛情視域下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對此,古往今來不少哲學大家對此發表了深刻而無解的觀點。

英國著名後現代倫理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指出,“在後現代社會,愛的固定化理想就是它的墳墓,愛只能作為一具屍體到達那裡。”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寫道,“結婚,你將為之後悔;不結婚,你也將為之後悔;無論結婚還是不結婚,你都將要為之後悔。”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有一個詞叫“重燃愛火”,他們在相遇重逢中不斷回溯,試圖找回多年前丟失或錯過的一切。

然而,一切都無可挽回,即便追回,也毫無意義。

火象徵年輕的生命,重新來過的勇氣。第三部中,賽琳娜和傑西之間,還有“火”嗎?

從童話式瑰麗的夢境中走進婚姻與生活,現實的面目愈發猙獰,對愛情、婚姻、幸福的考量,逐漸成為令人困惑但始終無解的命題。

曾經在維也納的街頭,賽琳娜問傑西什麼是愛。解析轉移了話題,他說,“愛太複雜,我寧願說性。”

第二部時,兩人各尋所謂“安頓”,卻在風平浪靜的家庭生活中迷失了。傑西常常會夢到和賽琳娜錯過的火車,然後大汗淋漓地醒來。賽琳娜的男友是優秀敬業的戰地記者,她卻依然認為自己“沒有找到那個可以讓自己放心變老的人。”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第三部,兩人如願結婚,廝守。但生活不是禮物,每一次矛盾爭吵的爆發,都若隱若現地昭告著他們在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這些看似瑣碎平淡實際卻又動人心絃的事情、情緒,引發了更多人對現實的思考,所謂重擔與“饋贈”。

理想與現實巨大的落差感,讓兩人之間理想的愛情彷彿成為了一個永遠無法兌現的浪漫夢想。愛情的種種,懂不懂得如何挽留,如何訴說。愛情洶湧後的告別,詞不達意地表達著對彼此的祝福,對誰的告別,青春的告別。人生後半程為對方擺定位置,將所愛妥善安置。

另外,儘管傑西深愛著賽琳娜,但每當賽琳娜抨擊他前妻時,他總是站出來維護前妻的尊嚴。我想,這當是一種無比真實而令人愛戀的寬和。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理想化必然存在,但畢竟少數。絕大多數的婚姻故事中,導火線與困境無處不在。

要問答案,人的選擇。不同選擇,不同答案。也許隨遇而安是條不錯的路。用心到生活裡去:“即使人生中那些普遍性的困難無法逾越,但是,用心選擇還是比隨波逐流值得。”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4

本片的創作契機是,理查德前往費城看望姐姐,在那兒遇見了一個在玩具店工作的女孩。他們一起散步在凌晨的美好時光中,不是在維也納,但理查德認為費城同樣具有異域色彩。“這是兩個人相遇的簡單故事,就像兩艘船在黑夜中擦肩而過。”

萍水相逢的契機造就了電影史上一大經典系列,理查德也因此一躍成為美國影壇最成功的獨立電影人之一。

理查德一次次用帶有回味、留有空白的結尾將故事收束。最後現實的矛盾在夕陽下兩個人互相依偎的身影下緩緩退下,在結局的選擇上,理查德選擇去做了完滿結局的擁戴者。

型別化影片結局最終迴歸,避重就輕,跨越矛盾本身的處理,迴歸兩人相愛的本質。是一種無奈之舉。

而這個無解的問題,就留給想象力過剩的觀眾,去給生活留下更多命題。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5

三部曲到此為止。只要輕輕點撥,影片中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場景便會翻滾而來——

兩人在巴黎相遇時,她站在書店的落地窗外向他微笑。

分別之時,賽琳娜抱著吉他,為傑西演唱為他寫的那首歌。傑西看著她笑。一曲畢,賽琳娜提醒他告別的時間到了,傑西說,他知道。

我曾隨爛漫的星群沉默|《愛在午夜降臨前》被無數人奉為愛情神作

“北國微風,不期而遇。”

景色依舊,記憶裡的喋喋不休,卻皆成往事。

大家好!我是作者知意@知意Radiant,00後雙子座,一名在讀醫學生,希望透過文字,和你分享我心中的世界。

古人云:“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我想成為那個知你之意的人,希望我的文字能像溫柔的南風一般觸及你心。

很高興能夠透過這篇文章與你相遇。祝好,一切都好!

(圖源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