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地下25米深基坑施工,28道工序“BIM+MR”技術一次搞定

在地下25米的深基坑如何施工?面對28道複雜的施工工序,如何一次性搞定?……11月16日,在歷下區丁家村城中村改造村民保障用房專案(二期)施工現場,中建八局一公司專案負責人向記者解密了專案施工中的“獨門絕技”。

挑戰地下25米深基坑施工,28道工序“BIM+MR”技術一次搞定

歷下區丁家村城中村改造村民保障用房專案(二期)位於濟南市中央商務區,由中建八局第一建設有限公司施工,包含4個單體,其中T1塔樓高度188。6米。專案基坑平均深度達16-18m,與3號線丁家莊站僅有一牆之隔,其中連線R3線與工業南路遠期線的地鐵聯絡線從基坑下方穿過。

記者瞭解到,該專案團隊非常年輕,平均年齡27歲。專案負責人趙明城介紹,由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建投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180米地鐵聯絡線位於車庫筏板以下,橫跨整個基坑,基坑最深處達到地下25米,“在地下25米處屬於深基坑施工,可以說難度很大,非常具有挑戰性。”

這條聯絡線東南角負三層與已建成的濟南地鐵3號線進行接駁貫通,負二層為人行通道與既有結構接通,在破除三排支護樁的同時對原有內支撐進行切割連通。儘管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真正施工時難度不小 ,這項施工工藝目前來說屬於濟南市首例。

之所以堪稱施工工藝的“首例”,趙明城說,這是因為位於聯絡線最南側接駁口處的施工內容包括現有內支撐支護結構的破除,原有支護結構的破除,其中包括3道支護樁,一道剪力牆。既包括對工程基坑支護結構的破除,又包括對原有地鐵站支護結構的破除與加固,工序複雜,施工難度大,工況複雜,可以說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地下深基坑施工工程。

據瞭解,施工過程結合現場實際打破常規施工工藝,採用由上而下,先支後拆,加固超前的施工方法,保證了既有聯絡線結構安全及周邊環境的穩定,這種隨切隨支的施工方法屬與此類工程中的首次應用,目前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挑戰”如此高難度的施工,也離不開專業的團隊和技術。專案團隊提前策劃,在開工前聘請山東大學,山東建築大學教授對施工方案進行充分論證,並進行受力分析,為專案施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專案施工還有一項“獨門絕技”,就是BIM+MR技術。記者看到,專案專業工程師張耕操作手機上的程式,可以在投屏螢幕同步看到施工現場的實景,專案團隊人員都可以在手機上實現這種操作。

張耕介紹,這是由中建八局一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技術,他自己也參與了這項技術研發,這也是第一次將這項技術運用於專案施工中。他說,可以透過手機端選取一個點便可展現模型電子沙盤,透過操控模型進行旋轉、縮放,相當於置身於工地環境,展現在三維模型裡,沙盤模型既可以體現工程構件的幾何尺寸及資訊引數,又可以呈現整個工程專案及區域性工程的施工流程,達到視覺化和資訊化及前置化。

“採用BIM+MR技術,就可以實現提前用資訊化模擬施工,這提高了工程施工的預見性,將施工工藝順序、流程透過動畫形式呈現,讓施工更加連貫,提高了施工效率。”趙明城說,在建模中也遇到的問題,在施工中就可以避免,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像施工的28道複雜工序,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搞定。

而且,該專案也是對“TOD”模式的嚐鮮。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綜合發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幹線,然後以該站點為中心,以約400-800米為半徑進行高密度開發,形成同時滿足居住、工作、購物、娛樂、出行、休憩等需求的多功能社群,實現生產、生活、生態高度和諧統一。

趙明城表示,該專案建成投入使用,也將展現站乘一體化的TOD設計理念,集公交、地鐵、商業網點購物為一體,非常方便,這在濟南也屬於創新嚐鮮之舉。

(濟南時報·新黃河 記者:柴穎穎 剪輯:王瑤華)

【來源: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