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如果眼淚會說話,它們會說什麼?

我的眼淚會說:我們自由了,你從未讓我們出來。

眼淚背後的悲傷呢?

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電影《當尼采哭泣》改編於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深諳存在主義哲學的

歐文.亞隆

同名小說《當尼采哭泣》,屬於

心理推理電影

話說,19世紀末的維也納,一位年輕漂亮撩人的俄羅斯女詩人莎樂美找上了醫學大師布雷爾,請求以

欺瞞的方式偷偷治療她的朋友存在主義大師尼采心理上的痛苦

,讓身處“絕望”的尼采覺得人生值得一過。如何拯救?如何讓理性卓越的超人尼采得以脫離人生困境?

名醫與超人相遇

,故事就此展開,精彩可見一斑。

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存在主義大師尼采真的病了,身陷情慾窘迫之中身病心也病,有著嚴重的偏頭痛外加“絕望”及自殺傾向,卻不願接受治療。莎樂美認為自己對尼采的絕望負有責任,

因為她撩撥了這個男人,點燃了這個極端孤獨的男人的激情,卻不願與之相愛,他因愛生恨。

  醫學大師布雷爾

生活優裕,過著受人尊重、另人羨慕的生活,

他也是病著的

,身陷對他的病人波爾塔的肉慾幻想無法自拔,同時恐懼年華老去、懷疑整個人生,面臨婚姻危機,同樣在”絕望“當中,或可稱中年危機。

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兩位大師級的男人相遇,恰如心理學與哲學相遇並聯姻。

影片中,為了留住被“背叛”折磨得不信任任何人的尼采,布雷爾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與尼采達成協議:

布雷爾免費醫治尼采的身體,尼采作為回報用哲學醫治布雷爾的絕望

,兩人聯結成互為醫生與病人關係,開啟了一段扣人心絃的“談話療法”。他們之間博弈與較量,他們對自我人性的思索與探討,話題涉及人生的四大終極關懷:

死亡、自由、孤獨、人生的意義(或無意義)

,確實令人感受到這些主題在真實人生中的分量,可以引發人與自我的對話,

一探真實而難知的自我。

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兩個被情慾折磨的男人,兩個不得自由的男人,他們是怎樣超越而出繼續上路呢?

布雷爾的情慾焦點集中在他的病人波爾塔身上,

波爾塔被他視為鮮活生命力的象徵

,她給他灰色生命以色彩,點燃了他的生命之火。在尼采的引導下,布雷爾進行了大膽的自我探索:他與波爾塔的關係,他與父母的關係,他與家庭的關係,他與自我及世界的關係,甚至他與死亡的關係。在向種種關係的深層掘進中陡然悟到:自己從未活過,而生命只有一次。

他渴望重生與自由

,可他還不能明瞭於己而言,這一切意味著什麼?於是作為影片中一位次要的角色——心理學大師

西格雷蒙.弗洛伊德

便派上了用場,為把好友布雷爾醫生從深層的心理危機中拯脫出來而為之做了一次摧眠。

催眠中,布雷爾拋妻棄子,奔向他的波爾塔,他魂牽夢繞的情人。然而當他找到她時,他的情人正與別人在熱戀中,說著她曾與他說的話,他痛不欲生,

徹底的失去才會意識到曾經擁有的可貴

,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吧。從催眠中醒來,他也就從自由的迷霧中徹底地清醒過來了。

他如死後重生,迴歸生活。

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布雷爾向尼采傾心訴說被治癒的心路歷程時,尼采向布雷爾坦白他一直躲在布雷爾的身後,把布雷爾推在前面去經歷這個危險,

坦白了自己的痛苦與自己的懦弱

。布雷爾也坦白了他與莎樂美的約定,兩個人坦誠相待,至此才真正成為朋友,

才使因不相信人而感到孤獨的尼采能勇於面對自己的殘缺,流出了眼淚

。孤獨在好朋友面前在懂的人面前

得以展示,才得到治癒,得到洗滌,得以超脫,得以釋放。

影片最後,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偉大的尼采用自己的眼淚盡濯莎樂美在其心靈引起的躁動和憂鬱

,他得以回到自己的孤獨中,然則在他經歷了莎樂美的愛情與布雷爾的友誼之後,他的孤獨似乎與從前的孤獨有所不同了。

布雷爾也迴歸他以往的生活,行醫,過著富有而受人尊敬的生活。

互為醫生與病人的兩個人成了好朋友,然而按照尼采的

“朋友必須疏離”

的原則,兩人分手。

我還在這一影片之中,看到了女性意識。路。莎樂美,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女人,心靈如炬的女子,

她在不經意間點燃瞭如同朽木般不易燃燒的尼采

,令他這樣一個天才的哲學家如此癲狂,可她從自我的天性中便懂得愛情的最本質的意義:

她崇敬尼采,卻不是愛他

。她說她對尼采的真實感受:

我被他吸引,但那不是浪漫,我想了解他,而不是服從

。正因為莎樂美不愛尼采,而使其因痛致病;又因為她崇敬他,才偷偷請布雷爾為他治療,並且一直傾心關注他。

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

將哲學與心理學結合,是影片的高明之處

。透過觀影,你會發現在你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大師們也同樣在經歷,甚至比你還要痛苦並絕望。生命如何重新點燃?

尼采說,你必須準備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麼可能重生呢,如果不先化為灰燼?

尼采設想:如果我們現在經歷的生命,此前已經歷過,你可以再經歷一次,甚至無數次地重複,就像沙漏一樣地週而復始。但是,你生命中重新經歷的所有痛苦和歡樂,不會有新的東西,所有難於表達的大小事情在你身上先後同樣重複上演著。那麼,人所期望的所有未曾經歷的生命感受,將永遠無法經歷。於是,人們感覺自我的生活被“他人”設計了,存在的外圍世界決定了我們生命的主觀感受,是生活經歷了我們,而不是我們自己在真正經歷生活。

死亡對人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死者不會有追求。所以,

所有美好就在現實存在之中,存在就是美,包括尼采的眼淚,包括你正在經歷著的一切。

觀影|當尼采哭泣:那不是悲傷,那是一種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