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百年奮鬥矢志不渝——張子銳

中國樂器:百年奮鬥矢志不渝——張子銳

“一個國家的音樂如果沒有自己的樂理,是永遠站不起來的” “西方音樂的指揮和作曲一定要彈鋼琴; 中國音樂的指揮和作曲一定要彈古琴” “中國音樂的智慧都在古書裡,我沒有創造什麼,只是一個發現而已”

——民族樂器改革家張子銳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民族樂器改革事業始終和一

個人的名字息息相關,那就是張子銳先生。當今,

不少民族樂器的改良成果都與他所付出的辛勞和智

慧緊密相連。

張子銳從蘇州民族樂器一廠退休以後,到今年,

已經99歲高齡。幾十年來,他一直過著極其簡樸拮据

的生活,由於買不起房子,多次被迫搬遷,靠租房度

日,生活上由女兒護理,與老伴一家五口人相依為

命,現在全家收入一個月不過5000元,居住在蘇州市

郊區的一座簡易樓房裡,雖然他所走過的近百年道路

並不平坦:運動折磨、疾病纏身、生活困境……但都

沒有動搖他改革民族樂器的決心和意志。

記者曾在多年前與張子銳先生有過交往,到蘇

州出差時也曾看望過他,時隔多年聯絡中斷了。為

了撰寫“樂改專欄”的文章,最近多方打聽張老先

生的近況,在原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副廠長方榮林、

《中華樂器大典》主編李德真、北京笙製作師孫家

冬的幫助下,終於與張子銳老先生的女兒張永正聯

繫上了。因為張老先生長期患耳聾病已經無法與外

界正常交流,只能透過他女兒與外界溝通。

張子銳的女兒張永正告訴記者,前幾年父親

一直身體不太好,斷斷續續生病,可是一直沒有停

止工作,完成他所沒有完成的工作,主要是阮的改

革,還有轉調箏,有時還會上街去影印材料呢,一

直到去年上半年還在寫材料。可是從去年8月25日

開始,感覺突然就不行了,徹底臥床,吃飯都要人

喂,胳膊腫了,手無法活動,整個身體動不了了,

以為父親真的堅持不下去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

張老先生身體狀況又有所緩解,雖然躺在床上的時

間還是挺多的,但是精神狀態好的時候,能夠坐起

來看看書,翻翻原有的資料,雖然反應比過去有些

遲鈍,但思維還是很清晰的。

張子銳的女兒說,當聽說北京的朋友給他來電

話,並表示問候時,張老先生非常高興,他請女兒向

北京朋友轉達他的感謝之情,他說,自己歷經種種磨

難,現在雖然年事已高,加之疾病纏身,經濟狀況不

佳,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但是

自己心中依然放不下這份事業,希望後來人能夠努力將民族音樂在國人中發揚光大,在世界音樂領域爭

光,更希望後人能從小普及民族音樂知識。

接著記者也採訪了李德真老師,他回憶起和

張子銳點滴交往的印象。“我是從2000年開始認

識張子銳老先生的,當時我寫了一本《少數民族樂

器》,我給他寄去了一本,他看過後建議我說,

應當把漢族樂器也寫進來,寫一本《中華樂器大

典》,少數民族樂器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從這兒以

後,張子銳先生無私地把他所有搞過的民族樂器改

革資料原原本本地都給我寄來了,讓我參考使用。

張老先生所提供的大量原始資料,極大地豐富了新

中國成立以後的民族樂器改革史,為我以後撰寫

《中華樂器大典》增添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在採訪張子銳的女兒和李德真先生以後,記者提筆疏理張子銳一生走過的漫漫歷程。

張子銳是一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樂器改革

家。他1918年2月7日出生於湖北荊門斗笠崗官堰

角,自幼接觸多種民間樂器、音樂,中學時代學風

琴,參加業餘漢劇社演奏二胡。1938年8月開始,

在成都“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理論、唱歌。

1949年考入南京前“國立音樂院”,受教於楊蔭

瀏、陳振鐸、曹安和、江定仙等教授,隨彭維明學

習鋼琴,隨託諾夫學習低音提琴。1954年畢業於中

央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1955年任中央人民廣播民

族樂團作曲配器。1961年調入蘇州民族樂器一廠。

1968年4月,“文革”期間遭遇抄家,被定為歷史反

革命,在獄中蹲了12年,1979年平反出獄。冤案平

反後,張子銳不管年事已高、身體多病,繼續為中

國的民族樂器事業嘔心瀝血作貢獻。1989年張子銳

受聘於蘇州大學中文系崑曲班講授音樂理論。他還

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傳統音樂學會會員、中國

器樂學會學術委員,擔任蘇州市文聯藝術指導委員

會委員,市音樂家協會名譽理事長、顧問等職務。

張子銳年輕時注重研究《呂氏春秋·古樂》

《周禮·大司樂》等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從而確立

了具有獨特見解的中國律呂音樂理念。他認為:樂

器、樂律、樂理、樂譜就像四根大柱,支撐起了中

國音樂文化體系的宮殿,中國音樂要想和西方音樂

一比長短,就必須先利其器,所以他很早就立下對

中國樂器振興和改革的志願。 張子銳一生的樂器改革成果有:1942年改良胡琴弓,1950年在中央音樂學院研製二胡金屬弦,

1953年依照《周禮》律呂音位設計製作律呂揚琴,

1955年在中央廣播民族樂團設計研製成功系列阮,

同年設計製作系列馬頭琴。1956年,設計製作系列

四弦、系列三絃,並設計製作系列三絃高胡、中胡

等三胡。1957年以後,開始設計研製系列抱笙、系

列排笙、系列鍵鑼、古琴變調器、截弦轉調箏、系

列瑟、弓奏古琴、大昆琴、雙馬尾弓大胡、品板琵

琶、小箜篌和臥箜篌等民族樂器新品種。其中1953

年設制的律呂揚琴、1962年完工的系列律呂抱笙、

排笙實用後,逐漸形成中華律呂音位樂器家族,並

衝出國門被外國樂器採用,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音

樂文化的又一貢獻。張子銳為我國民族樂器的改革

和發展新型民族樂隊的基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發表有《古代律呂理論在

民族定音樂器上的運用》等

多篇論文。幾十年來,他先

後改革了七十餘件樂器,解

決了許多樂隊演奏的難題和

不足,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

展及登上國際樂壇做出了巨

大貢獻。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轉眼就是百年。

當人類進入21世紀的頭

20年時,我們看到了多麼鮮

明反差的一幕,一面是繁花

如錦的民族音樂舞臺,笙歌燕舞、歌舞昇平,演奏

家在舞臺上盡興地使用光彩奪目的揚琴、阮、抱笙

等民族樂器演奏著各種令人神往的樂曲;一面是這

些樂器的發明者,百歲老人張子銳,生活在小小的

空間裡,每天過著極其平靜清貧單調的生活。大多

數人都不曾記得這些樂器的發明者是誰,很多人並

不知道張子銳是誰。

其實張子銳老先生也並不計較這些,他過去所

有的發明一項也沒有申報專利,而任人仿製,在今

天如此商業化的社會中,他仍然是這樣的純潔。他

是一位專注於理想的人,名利兩字早已置之度外,

他懷著對民族音樂金子般的忠誠,捨棄了俗世的物

質享受,至今依然不斷地為中國民族音樂做著貢

獻。

樂改先驅、國樂功臣張子銳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9月8日凌晨一時在蘇州金閶醫院去逝,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