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端午節

作者:自由行走

本文原作於2020年5月4日

我家的端午節

小時候一過完五一勞動節,最讓我們期盼的就是端午節,端午節不但能吃到我喜歡吃的粽子、雞蛋,還可以插艾蒿,掛桃樹枝、系五彩繩,有的地方還要舉辦划龍舟比賽,紀念詩人屈原。

那時我們農村生活非常簡樸,吃的雞蛋都是自家養的雞下的蛋,家家戶戶都要養上十幾二十只雞鴨,再養幾頭豬,其中一頭豬留作年豬(過年殺豬叫殺年豬),大約每年的臘月初八開始各家各戶陸續殺年豬,年豬殺好了一般豬肉除去送給城裡的親戚一些,餘下的不賣,基本上留著自家整個冬天吃。想想那時的生活還是挺奢侈的。

到了夏天,每天早晨我們都要跟著“打早戰”的哥哥姐姐們去田裡挖野菜,晚上放學寫完作業還要再挖一筐野菜回來餵雞餵豬。雞下了雞蛋平時不捨得吃就拿到市場上去賣,換些零用錢貼補家用,但幾乎每年到了四五月份,母親就會把雞蛋攢起來,然後給雞蛋分批分期的標註日期,洗淨、晾乾後放入小罈子裡醃起來留著過端午節時再吃。

我家的端午節

每到這時我都很樂意幫忙母親洗雞蛋,母親則用小鐵鍋盛上多半鍋涼水,加入適量的鹽,蔥、姜、蒜、大料,鍋底下小火慢慢熬製近30分鐘,等鹽水涼到不燙手為止。用手粘上鍋底的黑灰,在粘上少許豆油,這樣放在鹽水裡不會脫落,母親會給雞蛋做著各種各樣的記號,打個X、畫個+號或者點個大大的黑點,有時用醃蛋時的日期做記號,大約經過二十天到一個月的時間的醃製鹹雞蛋就可以吃了,母親會很清楚的記著哪批雞蛋該鹹了,哪批鹹雞蛋該吃了。

由於家裡的孩子多,到了端午節早上母親會按人頭計算煮鹹雞蛋,每人兩個,不多不少,但母親會多給父親煮兩個鹹雞蛋做下酒菜。有件事直到今天我也沒搞清楚是為什麼,那會兒吃完的空鹹雞蛋殼為什麼會整整齊齊的倒扣在用高粱杆圍起的柵欄上。

除了兩個鹹雞蛋以外每人還能分到兩個淡雞蛋或鴨蛋,還有我們喜歡吃的粽子。每次吃飯時我都會非常小心的吃著鹹雞蛋,儘可能的多吃幾頓,沒吃完的鹹雞蛋會用另一個空雞蛋殼,把兩個一半的雞蛋扣在一起,下次吃的時候再開啟。碗櫃裡每人一碗,各有各的記號,從來沒出過差錯。

我家的端午節

我們老家的山上盛產各種野菜,有蕨菜,薺薺菜,貓爪菜,水芹菜,苦蝶子,婆婆丁……每年大約在端午節前開採。

那年,剛下過雨,五姐就去上山採野菜,回來時還捧回來一堆淡綠色的野雞蛋給母親,說是在山上撿到的,讓母親醃起來留著端午節時再吃。到了端午節我們如願以償的每人額外又分了一枚野雞蛋,我不捨得吃,只放在裝鹹雞蛋的碗裡,吃飯時端上餐桌,看看,吃完飯再放回碗櫃裡,放著放著,突然有一天發現我的野雞蛋不見了,急得我大哭,問是誰吃了,都說沒看見,直到今天我也沒查出來是誰偷吃了我的野雞蛋。

我家的端午節

今年的五一節過完了,隨之而來的又是端午節,今天很少有人自己醃鹹雞蛋、鹹鴨蛋,前幾天去市場買鹹雞蛋,猛的觸碰到了四十幾年前幫母親醃雞蛋的情景,想起那時父母都在,姐妹們都在,一家人其樂融融,不離不棄,雖然生活艱難簡樸,卻其樂融融,溫馨而甜蜜。

記得,端午節前我們會手工製作小笤帚、五彩線和小桃子、小猴子掛件,準備過端午節時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會去山上採些艾蒿、桃樹枝,按照習俗晚上要把這些端午節用的掛件連同艾蒿桃樹枝一起放在露天讓露水浸溼,等到端午節天剛矇矇亮一家人就早早的起床,把整個房前屋後房簷、大門口插滿艾蒿和桃樹枝,給小朋友們繫上漂亮的五彩線,然後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吃著香甜美味的粽子和雞蛋,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至於我們更是無憂無慮的快樂的享受父母的愛,一轉眼我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當年母親的年齡,如今的孩子們崇尚洋節日,早已忘記了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節日習俗,端午節已經改變了本來的面目,端午節的氛圍也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味道。

我家的端午節

原創作品

我是自由行走,創作不易,禁止抄襲,原創作品,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致謝原作者!